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大家

李观仪:一生倾情教与学 奠基英语教学法

作者:21ST
Aa
  • -   
  •    +
李观仪(左一),生于1924年9月,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51年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英文系,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图书馆学系肄业回国。1956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专业(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李观仪调入上外工作,在这里度过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教师生涯。

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很重要

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文的,小学四年,中学三年,一共七年。那时候老师上课不教口语,只给学生布置两种练习,SPELLING和 DICTATION。我比较喜欢英文,没有人逼我学。我会把生词和课文全部读出来,假如你不读课文,一般写不出好的句子或作文。

后来父亲去香港工作,我们全家也迁到香港,我不懂粤语,所以进入了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全部用英文授课。奇怪的是,我这个毫无英语听力、口语基础的学生在那所全部课程都用英语授课的学校里,居然在学习方面毫无困难,不论是英语主课,还是数学、常识等课程都能应付自如。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其实这并不奇怪,以前的七年英语并没有白学。七年中我学习了不少英语词汇,也读了不少课文,一旦进入英语环境中,听和说也就问题不大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听说练习不要从头抓起,假如你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基础,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读了很多东西,在一定的环境下,学习听说就很方便了。

1943年春季我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一进圣约翰就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校方居然让我免修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英文必修课,直接上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英文必修课,课本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David Copperfield全书。在这以前我很少阅读一整本的英国文学名著,所以读这本书时很吃力。虽然过去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但要顺利地读懂、读通这一名著,已有的词汇量显然是太少了。于是我就下苦工夫,每个生词都查词典。有些单词查过又忘记了,就得查好几遍。这些工夫没有白花。一本名著读完后,我发现以后再读任何英文作品时,需要查的单词不多了。

在圣约翰大学我主修英国文学,必须进行大量阅读,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读英国原著,同时要写读书报告。这些读和写一半是进一步打基础,一半是不断提高。至于听和说,圣约翰大学上课基本上全是用英语上课,说的机会虽不多,但有了大量的读写,听说都非难事。

我学习英语的经历比较特殊,和现在的学生不太一样。如果说经验,也可以小结几条:

一是学习一门外语,兴趣和主动性都很重要。我从小对英语有一种好奇心,于是就有兴趣去学。二是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基础,在有利的语言环境中去学听说并非难事。

此外,我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主要的练习或测试形式就是拼写单词和听写短文,这两种练习形式对于学习很有好处。前者促使学习者熟记单词,以达到大量积累词汇的目的,后者对我自己来说在以后的大学学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是因为,在大学不论是本科学习还是研究生学习,都必须记大量课堂笔记。我在听英语讲课、用英文记笔记时从未感到困难,这的确应该给听写练习记一大功。

主编《新编英语教程》 深刻影响英专教学

作为上外第一批英语教师,李观仪面临着教材缺乏、教学无从下手的困境,当时一个班只有12个人,学生大多是零起点,没有英语基础,只能先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开设精读和泛读两门课程。

李观仪基于自己留学时吸收的国外教学成果,总结自身学习英语的经验,提倡将“交际教学法”应用于中国英语教学,即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坚持在课上和课后都使用英语交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英语能力。

为了编写更加符合中国高校学生学习的英语专业教程,李观仪广泛地借阅资料,“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先后主编出版了八册《新编英语教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编英语教程》已成为最有影响的中国英语专业教材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大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一直深受广大高校师生的喜爱,至今仍被普遍使用。

李观仪表示,《新编英语教程》(以下简称《教程》)第1—4册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5-8册是90年代逐渐出齐的。最初编写这套教材时正值国外的交际教学法盛行。国内引进的国外英语教材五花八门,但是她认为国外教材不符合我国的具体要求,而且交际法的不同体现往往有偏颇之处。李观仪认为,我们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要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传统的英语教材要有恰当的评估。《教程》的编写指导思想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李观仪认为,80年代以后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应该说都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一般来说,听说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她认为在一年级时要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怎样编写听说训练材料不是一个小问题,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机械性句型操练加对话。对这两者的操练一般是熟读句型和会话直到能背诵为止,但这种死记硬背不能训练出真正的听说能力。《教程》的做法是保留句型操练,但以情景句型操练代替机械句型操练,而且在操练时强调灵活性。句型操练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法句型,但那不是听说训练的全部,还要有对话。《教程》中有两大类对话,即情景对话和功能对话,并配以角色扮演等练习形式。她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灵活多样地进行听说操练。高校英语专业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不论是什么英语课程,必须把英语听说贯穿始终,不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尽量用英语来沟通思想。

李观仪一直强调英语学习中读写的重要性。《教程》第一、二册虽侧重听说训练,但每单元所有课文都要求学生理解和吸收语言材料,也有写作练习,务必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第三册以后都以课文为主。为了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每单元的主课文(Text I)都配有读前思考题,如找主题思想、从上下文猜测词义、查生词、查有关背景知识等,使学生脱离传统的被动学习地位,而能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每单元有三篇课文,Text I是主课文,Text II是与Text I题材相仿的副课文,Text III是各种不同的书面材料,例如广告、百科全书某一页内容等等,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接触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材料,对这几种课文的处理,教师绝不能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而要采用各种办法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程》对写作的安排是从写句子,到写段落、短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论遣词造句还是构思作文都有所遵循。

在选课文的过程中,李观仪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选经典的,不选时效性强的文章。因为经典的文章经过多年的沉淀,被大家认可,有思想,文笔好,百读不厌。而那些刚刚出版的东西,比如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它们很新,可能就是当年发生的事情;但是,教材要长时间使用,这样的文章总有过时的时候。而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文章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不见得是好文章。

不辞辛苦尽师职 严师方能出高徒

李观仪是上外出了名的“严师”,在当时的上外英语系“人见人怕”,她后来也曾笑言自己很“凶”。

平日和蔼可亲的她,在课堂纪律和学习方面对学生极其严格,对违规者毫不留情。她布置的作业,你必须一丝不苟地完成,些许的疏漏或偷懒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

而上她的课更是必须守时,如果上课铃响后,你的一只脚还在教室门外,你就得把前面一只脚收回去,在门口站上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一节课,等她讲完一个段落或者下一次铃声,方可得到准许入座。即使有“正当理由”,亦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当她了解真相后,她不再批评你,而是会谦和地向你说声“对不起”。

李观仪对青年教师更是严格要求。她特别喜欢听课,给年轻教师挑错,课上稍有懈怠就会被她“发配”去听磁带。上外原教务处处长、英语学院李基安教授是李观仪的学生。据他回忆,在他毕业留校任教的第二周,李观仪教授就来听课了:

当时已是冬天,尽管已将备课内容烂熟于心,他仍然上得汗流浃背:课后,李先生把我叫到办公室,劈头问了一句:“讲课讲就是了,出什么汗?!”第二句话:“以后不要再说such kind of,这是Chinglish,要么this kind of,要么such a。”第三句话:“课上得还可以,马马虎虎。”第四句话:“走吧,小鬼头。”那年,我不满22岁。谢谢李观仪先生,后来上课我不再紧张、不再出汗了;再后来,我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听到他们说such kind of,也会告诉他们改正,因为是Professor Lee told me。

李观仪认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实的英语基础,有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准确流利的语音语调、全面的语法知识、一定量的词汇、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和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是最根本的要求。

本文根据《<新编英语教程>主编、英语教育家李观仪逝世,享年93岁》 《外语教育往事谈(第2辑):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 《文脉守望:听前辈讲上外故事》等文章综合编辑整理。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13028878号-12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