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余光中:在诗里喊魂 在歌中怀乡

本文作者: 21ST
余光中(1928—2017),男,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山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在台湾病世,终年89岁。


任何英文可以做的事情,中文定可做得更好

余光中曾被梁实秋称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在现代诗、现代散文、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都有涉猎,大学时期就读外文系的他,还没毕业就在文学刊物上投稿诗作,并出版诗集处女作《舟子的悲歌》。

余光中一生与英文有缘,为学好英文流过不少血汗和泪水。他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又在美国艾奥瓦大学攻读艺术硕士。他曾说,他从20世纪前半段最伟大的诗人的英文当中,学到了英文文法的可贵。

他对优秀的英语写作有极高的领悟和鉴赏能力,因而选择以翻译而非创作与英文建立“亲密关系”。

余光中不是不会在写作中夹杂英文,但用起英文来总是有板有眼,不卑不亢。有时就像旅人离开是为了回来,余光中用英文,是借它来彰显中文的美而有力。英文在他的中文写作中不管多么灵巧俏丽,也只是善解人意的婢女,顶多是千娇百媚的爱妾。只要中文这个知书达礼、仪态万千的大家闺秀正室出场,马上得靠边站当二把手。在余光中的心目中,“任何英文可以做的事情,中文定可做得更好”(Anything English can do, Chinese can do better.)

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有余光中在的地方就是文学中心,其熟知的诗作有《白玉苦瓜》、《乡愁》等,散文作品有《听听那冷雨》,翻译则以《梵高传》最经典。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一首《乡愁》,传诵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

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年轻时,余光中因为对外国文化的向往而选择主修外文,又屡次去往美国留学和讲学。美国文学与文化对他影响愈深,乡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长。他日思夜念的故乡,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国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栖所。

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说,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当中文遇见英文

世界上两种语言第一次见面会发生什么情况,很难追溯。而中文第一次遇见英文,是怎么样的?也很难追踪。到现在,英文遇见中文恐怕有两百年的历史了。

两种语言初次相会,怎样翻译是一大问题。比如说,我们中文叫做“龙”的这个东西,英文现在好像现成有一个对应的字眼叫做dragon,香港的港龙航空公司叫做Dragon Air。可是当初中文遇见英文,有很多观念、很多名词是中文里没有的,怎么样将这个观念翻译过来给中国人了解,是一大问题。那怎么办呢?最初就是把声音翻译过来,这种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五四运动的时候,中国的学者要把西方的观念介绍到中国来,促进现代化。于是呢,就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德先生”,一个叫做“赛先生”。当时梁启超写他浅近的文言《新民体》,把声音译过来,就叫做“德摩克拉西”,就是democracy。然后,科学叫做science,就叫做“赛先生”。“德先生”与“赛先生”,这就是最早的用声音来翻译。

译音是两种语言初遇的现象,一直到现在都不可能完全摆脱。

中文受外语的影响,当然不是从英文开始。比如说在元朝,《西厢记》里面有一点蒙古文,《红楼梦》或者是清宫的连续剧里面什么“贝勒”、“格格”、“皇阿玛”等等就是满文。相比之下,梵文的影响更大,伟大的翻译家玄奘就翻译了很多的佛经,当时叫做“译梵为唐”,把梵文译为唐文也就是汉文。

英文现在还有一个常用词,是受了日耳曼文的影响,这个词每个人都知道,就是“公牛”——ox,牛津叫做什么?Oxford,ford是“津”,河水浅且可渡之处叫做ford。“牛”的复数不是加es,而是加en,这就是日耳曼文的多数。这些都说明英文受了很多外来语的影响。

这跟我们中文受外来语影响的情况完全不同。比如十月,我们都知道是october,它的语根怎么来的?就是octo,本来是“八”的意思。那么“十二月”叫做December,它的语根是deca,deca是拉丁文的“十”。所以这个奥运的“十项全能”叫做decathlon。为什么“十二月”偏偏用“十”这个观念来说呢?为什么“十月”用“八”这个octo来说呢?原来罗马的历书曾经从三月算起,所以算到它的第八个月就是现在我们的第十个月。我们的月份也很有趣,一月、三月、五月有31天,二月只有28天,然后四月、六月都是30天,可是到了下半年就倒过来了。也就是说上半年奇数的月份是31天,下半年偶数的月份是31天,就是因为凯撒生于七月,因此七月要长一点,31天。奥古斯都却生于八月,八月也应该大,所以八月也变成31天。

因此人类的文化真是互惠的,我们现在用的西历是罗马文化给我们的,文化可以互相影响。倒过来说,英文里面有没有中文呢?有,但不多。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

我们的中文传了几千年,到现在还在用,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我常说,中华文化是个大圆,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迹可寻,而以中文为其半径,半径有多长,这个圆就能画得多大。可是现在的中文面临很多问题,作为一个作家,写诗、写散文,中文该怎么写呢?当然用白话文,不过我还是常读文言,常读古诗。而文言也好,古典诗词也好,对于我下笔写诗为文都很有帮助。在紧要关头,我可以把文体变一下,用文言的简练、对仗、铿锵来应付特殊的情况。所以我的原则是“白以为常,文以应变”。白话是常态,可是我要变化,要浓缩,要加强的时候,会用一点文言的句法。俚语也不是不能用,“俚以见真”,用俚语很真率。“西以求新”,用英文的句法、观念来写,也可以介绍一点新的方式进入中文。一个作家掌握语文的筹码愈多,他手中的王牌就愈多。有时候甚至可以把外文融入中国的成语。

很多人都认为“五四”以来我们改用白话来受教育,来写作,文言就可以靠边站甚至废掉了。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言还是有作用的。我们说话要简洁、铿锵、对仗的时候,文言就来了。它改变身份,变成成语留下来了。现在中文很受西化的影响,显得很罗嗦,我们常常习焉不察,甚至于著名学者、作家都会用冗长、西化的语法来表达思想,因此我们应该维护中文,尽量写纯正有力的中文。

(摘自余光中2008年在南京图书馆的讲座《当中文遇见英文》)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作,1971)

Nostalgia

When I was young,

Nostalgia was a tiny, tiny stamp,

Me on this side,

Mother on the other side.

When I grew up,

Nostalgia was a narrow boat ticket,

Me on this side,

Bride on the other side.

But later on,

Nostalgia was a lowly grave,

Me on the outside,

Mother on the inside.

And at present,

Nostalgia becomes a shallow strait,

Me on this side,

Mainland on the other side.

(余光中译,1972)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