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王昕
  吴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84至1987年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英语系副主任。1980年赴美国夏威夷州东西方中心做访问学者,1988至1990年到美国哈佛大学英语系做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美国文学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写作与口译教学等。

  ---------------------------------

  十月的北京虽已步入霜降的节气,却没有往年那么清冷。蓝天飘着薄云,温煦的阳光令周身都漾着暖意,和风徐来,枝叶摩挲,秋声呢喃。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笔者扣响了吴老的家门。吴家极其普通:窗明几净,简朴随意,客厅里没有冗杂的摆设,唯一的“装饰”就是墙上挂着的由赵朴初先生亲笔提写的《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

  尽管此次访谈的主题和关键词是英语,但被访者冰心女儿的身份还是令笔者在荣幸之余多了份好奇。叙谈间,吴冰很少谈及有关母亲冰心的话题,但是对英语学习心得和美国文学研究的话题却谈兴甚浓。在她看来,“关于母亲冰心,妹妹吴青已谈及很多,不想再过多涉及;但若是想探讨英语学习和教育则是十分乐意的”。

  在秋日与吴冰聊天是件很惬意的事。走近她,你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位老人的气质与这季节是如此的契合——深沉内敛、温婉淡雅、一种经岁月洗练后的沉静气质令人难忘。老人略显清瘦、满头银发一丝不乱、凝重端庄的气质溢于言表。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里,她一直保持着很端正的坐姿,很少改变。令人不禁遥想当年一位受过良好家教的淑女坐在东京一所女子学校教室的一角专注听课的情景。几十年光阴荏苒,当年婷婷玉立的少女,如今已华发满头;当年的潜心苦读,如今也已化作累累硕果。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内战纷起、民族危机深重,风雨如晦的日子,燕京大学也失却了往日的宁静。1938年,原本安居于燕南园的冰心、吴文藻夫妇只得带着儿女举家迁往四川歌乐山。燕南园欧式风格的路灯和一幢幢简朴雅致的小洋楼在吴冰的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微乎其微,而歌乐山郁郁葱葱的绿才是她童年时光最强的色调。

  上小学时,吴冰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对英语最初的印象就是舅舅曾教过她的一首英文歌,歌曲开头是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吴冰被母亲送回北京,就读于冰心的母校贝满女中。这一年,学校开设了英文课,但吴冰坦言,当时她对英语并无兴趣,在英语学习上也未花太多心思。

  1946年,吴冰的父亲吴文藻担任了中国驻日代表团政治组组长的职务,母亲冰心携小女儿吴青随同前往,吴冰则是次年由于身体不好休学才去了日本。在东京,吴冰就读于一所名为“圣心”的教会女子中学,学校教师都是信奉天主教的嬷嬷,授课语言全是英语。由于在国内只接受了一年的英文教育,吴冰在圣心的学习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受到很大的影响。一堂课结束,吴冰常常对老师的讲课不知所云。上课如此,完成英文作业更是难上加难。

  吴冰在短暂的苦恼之后决心狠下功夫迎头赶上。在这段“痛苦”的过渡期,她除了刻苦学习,还经常和班里的外国孩子交流。课下,影院成为她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尽管有时无法听懂欧美原版电影的对白,吴冰还是努力地一边感受地道的语言,一边通过人物表情和动作猜测电影梗概。回到家后,吴冰常用英文学着复述影片情节,练习口语。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吴冰的英文水平迅速提升,凭借好强的个性和坚毅的韧劲,她很快成为班里成绩拔尖的学生。“学习外语和学习任何知识一样,不能投机取巧。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父亲吴文藻不算聪明,但非常勤奋。在这点上,我很像他。”吴冰笑着说道。

  1951年,吴冰随父母回到国内。在圣心的四年让吴冰打下了较好的英文基础,回国后,她的英文水平明显比同龄人高出很多。为了发挥强项,1954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吴冰报考了北外、北大和南开大学,报考专业都是英语。

  其实,吴冰的这一选择也与周总理的期望不谋而合。1952年仲夏的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招待冰心夫妇,对他们回到祖国参加建设表示欢迎。当总理听说冰心的两个女儿曾在日本就读国际学校并打下良好英文基础之后,他恳切地向冰心表达了希望两个孩子报考英文专业的想法,希望他们发挥英文特长,将来成为国家急需的英语人才。

  1954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吴冰被南开大学英文系录取,开始了四年大学生活。凭借在日本奠定的英文基础,吴冰很快崭露头角,成为班里的尖子生。尽管成绩突出,她每日仍保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按部就班地预习、复习,学习极具计划性。

  大二那年,由于客观的政治环境,南开大学英文系正常的教学工作难以为继,吴冰和其他几位同学转入北大西语系学习。北大三年,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给吴冰很深的影响,她不仅认真学习英语专业课还选修了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在英文系学习期间,西方语言文学大师李赋宁、翻译大家朱光潜等教授博学儒雅的气质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令吴冰至今难忘。

  作为中国翻译介绍西方美学经典著作的第一人,朱光潜学贯中西的文学涵养和对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吴冰后来提升学识和教书育人有很大的影响。“记得在课堂上,朱光潜曾问我们该如何用英文表达天空,我们答曰sky。这时,他以学生习作为例反问道,‘既然可以用sky,为什么有些同学还要煞费苦心地用firmament这样的大词呢?’朱光潜的这番话让我对翻译通俗易懂的原则有了很深的印象。”吴冰说道。

  1958年从北大毕业之后,吴冰曾先后在甘肃省公安厅、兰州大学以及外交部职工业余学校工作。在兰大,她第一次走上讲台,体验了从事教师职业的酸甜苦辣。1976年,吴冰调入北外。在这所著名外语院校执教的最初阶段,吴冰经历了一段“痛苦”时期。“在兰州大学,英语课只需用中文讲授,学生的英文水平也参差不齐。来到北外后,英文授课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较高的英文水平都给我很大的压力。”吴冰回忆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吴冰终于告别了只教授练习课的阶段,开始教授精读、写作和口译课程。

  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奠基者

  1980年,吴冰报名并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选拔考试,获得了赴美国夏威夷做东西方中心访问学者以及在夏威夷大学进修的机会。出国前,吴冰阅读了美国作家詹姆斯米切纳的小说《夏威夷》,作品中华人移民对当地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吴冰很深的印象。

  在夏威夷大学进修的一年,吴冰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了美国文学,并阅读了如爱默生、霍桑等美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在研究美国文学的同时,吴冰选修了一门课,学习如何上好作文课。

  “那位美国老师在教授写作课方面经验十分丰富。她从不用红笔批改学生的作文,而是用铅笔在文章中进行批注。如果是一篇佳作,教师则给予较高的评价并指出其出彩的地方,给予勉励;对待一篇有问题的文章,教师也往往在需修改处以建议商量的口吻引导学生思考。”吴冰举例道,“这种批改方式不仅消除了满目红字给学生带来的尴尬,也启发他们思考。同时,当老师发现有批改不当的地方,也容易擦去修改。受到这一方法的启发,后来我一直用铅笔为学生批改作文,收效很好。”

  1981年,吴冰回国。由于教学的需要,她重读了包括爱默生、亨利大卫梭罗、海明威、福克纳、杰克伦敦等大家的文学作品,并从1983年起开始发表研究文章,先后发表了《亨利大卫梭罗的日记和书简》《从〈士兵的家〉看海明威的文体风格》《波特和她精湛的小说艺术》等文章。在1988年和2001年,吴冰参与编著的《杰克伦敦研究》和主编的《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相继出版。在研究美国文学的同时,吴冰逐渐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分支——美国亚裔文学作品。

  “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华裔美国文学也许是中国读者最感亲切的。我对它的兴趣始于对海外华人的关注。我很想知道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的中国文化和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化之一的美国文化在碰撞时会产生什么结果,要了解这点,我想首先应该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吴冰说道。

  时隔8年,1989年,吴冰再次赴美。这次,她来到了美国的东海岸,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进修。如果说第一次进修让吴冰步入了美国文学的殿堂,那么这次学习则让她进入了美国亚裔文学的世界。由于塔夫茨大学是当时波士顿唯一一所开设亚裔美国文学课程的学校,吴冰在哈佛大学进修期间时常到该校听课。“我以前读到的美国书籍,包括历史书等都看不到华人的存在,而他们对美国的繁荣做出的贡献却是不该磨灭的。这门课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认识到不了解亚裔美国文学,就无法全面地了解美国社会。”吴冰如是说。

  在美期间,吴冰阅读了亚裔美国作家黄玉雪、路易斯朱、卡洛斯布洛桑、约翰冈田和汤亭亭的作品。“亚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门,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少数族裔在美国受到的歧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吴冰说道。

  1990年回国后,吴冰一方面继续深入对亚裔美国作家作品的研究,一方面尝试在北外开设华裔美国文学专业课程,这在北外是第一次,在国内外语院系也是首例。除路易斯朱(中文名雷霆超)的《吃碗茶》、汤亭亭的《中国佬》外,吴冰还选用了菲裔卡洛斯布洛桑的《美国在心中》以及韩裔金英阳(Kim Ronyoung 音译)的《泥巴墙》。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亚裔美国文学的专家之一,吴冰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加入到研究的队伍中,国内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1994年在四川大学召开的美国文学研究会年会上,只有吴冰和另外一名专家提交了有关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但在2003年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在华裔美国文学组宣读论文的有21人,提供摘要但未能出席者更多。

  为了促进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吴冰于2003年在北外发起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心——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中心为国内专家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建立了专门的图书资料室;聘请客座研究员参与中心的研究和翻译项目;定期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目前一本系统研究14位华裔美国作家的专著《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即将出版。

  如今,已至古稀之年的吴冰依然忙碌着,上课、研究学术、指导博士生。她告诉笔者,在不教课之后,她会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一本亚裔美国文学选读教材,希望能为学界提供一些借鉴。吴冰看似不竭的热情和精力令人不禁想起老人的母亲冰心曾写下的一首小诗。诗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