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重温易卜生戏剧

本文作者: 编辑
  5月23日是挪威著名戏剧大师亨里克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1828—1906)逝世100周年(the 100th death anniversary)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及其对中国文学和戏剧的巨大推动作用,挪威驻华使馆举办了2006“易卜生年”(the Ibsen Year)系列活动。

  前不久,根据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改编的话剧《娜拉的儿女》(Nora's Children)在北京人民艺术实验剧场上演。该剧的上演是“易卜生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玩偶之家》中的女主角娜拉因不满丈夫的自私与虚伪,毅然走出那个“玩偶之家”,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而《娜拉的儿女》将原剧中的三个孩子变为主角(protagonist),从他们的视角重新演绎了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赋予原作以时代的内涵和全新的思考。该剧曾在挪威引起巨大反响,它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在北京观众面前,让观众透过儿童的心灵,看到了父母的争吵、阴谋的威胁与人情的冷暖,看到了长大成人的“孩子”在过去与现在中穿梭。

  世界现代戏剧之父

  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之后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被称为“世界现代戏剧之父”(the founder of modern prose drama)。易卜生之所以被尊为“世界现代戏剧之父”是因为他创造了“话剧”。自从古希腊以来,戏剧历来被严格地划分成悲剧(tragedy)和喜剧(comedy)两大类别,两者互不混淆,而且台词(actor’s lines)都分为有韵(metrical)或无韵(unrhythmed)诗体。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亦因循沿袭这一传统没有任何变革;后来,法国启蒙戏剧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4)提出要求冲破古典主义的这一藩篱,建立一种自然而真实、能用散文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新的戏剧体裁,即“严肃剧”(Serious Play)。易卜生成功地创作出了“严肃剧”,并称之为“正剧”。这类“正剧”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现代话剧。意大利著名戏剧家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 1867—1936)称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的戏剧第一人。

  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历程

  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共经历了三个时期:他的早期剧作大多取材于挪威中世纪(medieval Norway)历史,表现爱国主义思想(patriotism),具有浪漫主义(romanticism)色彩。他根据挪威古代英雄传说和中世纪的民间创作,改编了多部剧本。

  他的中期创作约在1869至1890年期间。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戏剧的内容日趋低级庸俗(vulgarity),艺术上矫揉造作(artificial)、流于形式(formalism),乔装(disguise)、误会(misunderstanding)、谋杀(murder)、决斗(duel)等惊险场景充斥舞台。引起欧洲社会矛盾激化的巴黎公社(the Paris Commune)革命使易卜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制度的认识有所加深。

  于是,他将注意力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转移到当前的现实生活方面,并用他的“社会问题剧”(Social Drama)为整个欧洲戏剧开创出了一个新局面。他相继写出了一批著名的社会问题剧,最主要的有《社会支柱》(Pillars of Society)(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Ghosts)(1881)和《人民公敌》(An Enemy of the People)(1882)等。

  易卜生的晚期作品转向了心理(psychology)描写和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具有悲观主义(pessimism)和象征主义(symbolism)色彩。

  社会问题剧创始人

  易卜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是在中期。他是“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这些戏剧直指道德、宗教、法律、教育和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民主(bourgeois democracy)、自由的虚伪(hypocrisy)和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egoism)、市侩作风(philistinism)等。戏剧情节沿着生活本身的逻辑性真实而自然地发展。在剧本的结尾,剧作家通常不作任何直接的结论。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剧作家也不作暗示或给予明确的回答。尽管如此,这样的结尾仍能发人深思。

  另外,在这类戏剧中,剧作家喜欢围绕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情节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讨论展开的过程。这种讨论,理智的成份多于感情的成份,辩论的说服力胜过感情的冲击力,且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易卜生与中国戏剧

  易卜生作为19至20世纪初的欧洲戏剧文学大师,他的戏剧对中国文学与戏剧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7年,鲁迅就大力介绍易卜生作品进入中国,易卜生因此而被评为“中国现代话剧之父”(Father of Chinese modern drama)。百年来,《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毅然出走成为中国女性独立和觉醒的标志;《玩偶之家》也一直被当成女权运动(feminism)的檄文,成为中国现实主义(realism)戏剧的典范。

  易卜生代表作品:

  早期作品:

  《英格夫人》 Lady Inger of Ostrat (1855)

  《海格朗特的海盗》 The Vikings of Helgoland (1858)

  《恋爱的喜剧》 Love's Comedy (1862)

  《觊觎王位的人》The Pretenders (1864)

  中期作品:

  《布朗德》 Brand (1866)

  《培尔·金特》 Peer Gynt (1867)

  《社会支柱》 Pillars of Society (1877)

  《玩偶之家》 A Doll’s House (1879)

  《群鬼》 Ghosts (1881)

  《人民公敌》 An Enemy of the People (1882)

  后期作品:

  《建筑师》 The Master Builder (1892)

  《小爱约矣》 Little Eyolf (1894)

  《博克曼》 John Gabriel Borkman (1896)

  《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 When We Dead Awaken (1899)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