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Trying to get property of non-object in /home/paper/htdocs/apps/paper/article.php on line 264
浅议优化学习方式(25869)-英语教育-(48)-21英语网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浅议优化学习方式

本文作者: 刘道义
  编者按: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分析、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新课改的一种导向,也表明了一种变化,即过去谈得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当前更关心的是学生如何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里所说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指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模式是: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课堂所讲授的、书本所灌输的知识,理解、记忆知识并回答考试题,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达到升学的目的。尽管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但学生付出的代价很高。学生被视为“应试机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但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分析、理解并掌握基本结构,学习内容常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应互为补充。自主学习有以下五个特征:

  1、主动性

  学生若能理解课程的认知要求、社会要求和情感要求,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视学习为乐事,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2、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学会自我调控,运用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我能学”。

  3、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即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不一样,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获得成功感。

  4、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英语学习强调实践,有身体活动、有心灵感悟。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参与各种交际性及任务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5、问题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自主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发问。要发展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就要生成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不但能回答考试中的问题,更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怀疑、批判和辩证的思维。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制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滞后。本版的两篇文章从如何优化《综合英语教程》的教学模式以及科学教授《高级英语》的方法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课程改革对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