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双语教学让学生们的英语实践拥有一片新天地

本文作者: 文/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
从2002年到2007年,葫芦岛市双语教学实验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2002年,该市的双语教学在“省长工程”大背景下诞生。五年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该市的双语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双语教学工作回顾

(一)组建专门的研训机构

2002年双语教学实验开始之初,市教师进修学院就成立了市级双语教研机构——双语(英语)研训部。该部门由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英语教研员组成,是全省首家市级双语教研机构。作为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独立职能部门,双语(英语)研训部主要工作职能有两个:一是负责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中专英语学科的研训工作。二是负责全市双语教学实验的研究、指导和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三个学段的教研员既是英语教研员又是双语教研员,为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实验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建立实验基地

实验之初,该市根据申报学校资质,共确定12所学校参加双语教学实验,包括 7所小学、4 所初中、1所高中,均为省级双语实验学校。当时参加实验的教师只有26名,局限在小学科学、数学和微机,初中生物、历史和信息技术,高中的生物等几门课程。随着实验的深入,双语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到2005年,该市已有48名学科双语教师(非英语教师)和一定数量的英语双语教师及8名外籍教师。双语教学已渗透到小学数学、科学、计算机、音乐、社会、中学的数学、生物、地理、心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12所省级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分别为师范附小、葫芦岛第一实验小学、葫芦岛第二实验小学、葫芦岛第三实验小学、龙港区实验小学、兴城南一小学、葫芦岛炼化一小、市教师进修学院附中、葫芦岛实验中学、葫芦岛第六中学、兴城第五中学和葫芦岛实验高中。

(三)确立了教学总体目标

该市双语教学工作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至2007年为第一阶段,即通过实验达到初步适应和发展阶段。五年中,在12所有条件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实验,为学生开辟英语语言学习与实践的第二通道。在实验中注重学生参与度并保证其进行实践,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同时帮助教师把握好英语运用和学科学习的关系,明确英语为学科学习服务的工具性作用。 200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即逐步整合与提高阶段。2008年以后该市双语教学要适当扩大范围,提高水准,组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双语教师队伍。

(四)加强研究和指导

双语教学是一项崭新的工程,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因此市教师进修学院于向东院长、赵光千副院长高度重视,要求双语研训部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实验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各实验校之间密切协作,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五年间,该市12所实验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到两次双语教学联谊活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双语教学实验中,该市采取了“循序渐进,过渡搭桥、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语言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英语,避免因突然、大量地引入英语,造成学生思维障碍。力求做到“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

在采用过渡搭桥教学方式过程中,各实验校有计划地适时增加了有关学科的英语词汇、学科语言的英语固定表达方式、句子结构或句型。首先注重量的积累,而后渐渐过渡到多用或完全使用英语交流、讲授学科知识的程度。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了各种问题,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科学对策,确保实验的有效性。

为使实验工作科学化,2002年双语教学实验作为重点课题在市教育局科研所立项。经过三年多的实验,该课题获得成果一等奖,全市有112名双语教学的管理者和实验教师获成果证书。

(五)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

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双语教师。各实验学校积极搭建双语教学平台,吸引了学科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同时充分发掘英语专业教师资源,鼓励他们进行非英语学科主题实践课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师培训方面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有计划地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和教法的培训;二是对非英语专业教师加强英语语言特别是口语的培训。每个学校组成若干个帮带对子,分别对语言和学科专业互帮互学。我们还鼓励教师外出进修、个人自修、进行集中与分散等多渠道相结合的校本培训。

培训的另一个做法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外籍教师资源。有外教的学校单独成立了英语教研组,为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在一起工作、交流创造机会。通过长期与外籍教师在一起生活和工作,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体做法是:为每位外籍教师指派一位中方英语教师为助教,主要职责是与外教共同备课;建立了外藉教师参加学校教研制度,要求其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中外教师相互学习、查漏补缺、共同提高;定期对外教课进行评价,组织外教之间相互观摩教学活动,使外教分享教学体会和教学经验,加深理解教学工作。

(六)活动课、隐性课并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该市双语实验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文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等。

该市双语实验校还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创设双语教育情境。如环境布置、板报、展览、广播、标志牌等尽可能使用双语。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充分考虑到学生英语接受能力。

(七)加强对双语教学实验工作的评价和管理

在双语教学实验过程评价中,所有实验学校在每学期英语考试中全部进行听力测试。有些实验学校还增加了口语考试,注重了学生口语能力的考查,在考试中增设一定主观题以检测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双语教学实验校注重加强对实验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了学生和学校实验档案,记录下各种实验数据,及时收集实验数据并反馈实验信息,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八)双语教学实验已初见成效。

1、学生英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经过五年的实验,通过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对比,实验学科成绩和英语成绩大大高于非实验班,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有明显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在国家级英语竞赛和学科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均高于非实验班。

2、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双语教师既是学科专业教师,又是具备双语能力的教师。该市双语教师队伍通过五年的实践,已趋于成熟。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已由单一的学科教师逐步发展成为复合性教师。

3、校园文化品位得以提升

双语教学不仅具备其他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还具备双语学科教学的特殊功能。在目标定位上,既注重学科本位和语言实践,又注重跨文化素养的培养。从某重意义上讲,双语教学已经打破了纯语言应用的学习模式,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综合内涵,是构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一所实验学校,我们都不难发现,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有效开展的确激活了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双语教学同样得到了社会、家长的高度评价。学生家长由开始的担忧到后来积极要求把孩子送到实验班级这一思想变化,有利地说明了双语实验的成功和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

2004年12月,该市成功地举办的葫芦岛市首届双语实验校艺术节。师生们的精彩演出进一步验证了该市的双语实验成果。

2007年12月,该市成功地承办了“辽宁省中小学双语教学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会议内容包括:1、展示了覆盖中小学多数学科的28节双语公开课;2、专家报告: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全国双语教学实验理事会理事长张志远教授作了题为《汉英双语实验在中国:使命、发展与愿景》的学术报告;3、举办两个论坛,即校长、教研员论坛和双语教师论坛;4、双语节目表演。

此外,市学院双语部为大会编辑一本经验材料,题目为“双语教学之路”,书中含三个版块:经验篇、叙事与反思篇和案例与设计篇。经验篇主要是双语部和实验学校的突出个性化的经验材料,后两个主要是双语教师几年来积累的材料。

二、该市双语教学展望

葫芦岛市把2008-2013年的五年作为双语教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即逐步整合与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该市要适当扩大开展面,提高双语教学水准,建立一支稳定的有较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按照这一规划,该市除了建昌和南票之外其它县区都有实验学校加盟。龙港区全区小学参与进来,连山区又增加了两所,绥中三所,全市共21所实验学校。前不久葫芦岛市召开了有21所学校70余名教师参加的双语实验学校联谊会。本次活动特意请来了省教培中心双语研训部周朝华主任和曲端老师。学院金铁钢副院长、龙港区教育局郭春兰副局长、进修学校王丰校长等领导全程参加活动,金院长和郭局长先后讲话。活动安排了六节双语课,东道主实验三小霍学梅校长作了工作汇报;周朝华主任做了题为“双语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专题报告,学院双语部孙玉明主任对2008年该市双语教学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会议决定从本学期开始,21所新老实验学校要重新组建双语实验组织结构:1、各个实验学校要有一名校级领导主管;2、成立双语教研组并有专人任组长;3、落实双语实验教师。此外要加强学校、县区进修和市学院三级研训部门对双语教学的指导和对双语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各实验学校要以创办英语特色学校的目标出发,实现该市英语教学的整体优化和提高。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