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朗读者》的电影与小说:一桩秘密的爱情

本文作者: 文/卫西谛
朗读者

作者:[德]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钱定平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15岁的少年伯格在电车上病倒,电车售票员汉娜帮助了他。3个月后,伯格从猩红热的侵袭中恢复过来,但是情欲,或者爱情,在他心中渐渐燃烧起来。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的时光。

不久后,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伯格再次见到汉娜时,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和其他罪犯不同的是,她对于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直到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被判终身监禁时,伯格才明白了原因,汉娜是一个根本不识字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这个秘密。伯格可以说出真相替她减轻罪与罚,但却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

在看《朗读者》的电影之前,我曾经读过一遍小说,看完电影之后,不禁又读了一遍。想要“强行”比较小说和电影何处不同,似乎是件简单的事,然而我却发现文学经验和影像经验已经混淆起来。换句话说,当我想到汉娜施密茨在法庭上的情形时,会联系起电影里凯特温斯莱特站在那里回答法官提问的模样。这大概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然而,当未曾读过原著的朋友向我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只能引用小说有的而电影没有的描写来解答。这大概又是电影的局限了。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电影能引发人们这么多的困惑,人们不解,但似乎又被它打动。每个人都会问:汉娜为什么甘愿被判终身监禁、也不愿让别人发现自己是文盲;换言之,汉娜为什么不为杀人而感到羞耻、却为不识字而感到羞耻?

原著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秘密,在汉娜不识字的秘密被揭晓之后的终极秘密。它诱发了读者和观众持续地谈论和思考这个故事。某个读者形容汉娜的秘密是一个空洞。是的,每个人心中仿佛都有这样那样的空洞,不能触碰,却真实存在着。为了不让这个空洞被他人发现,汉娜不惜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汉娜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是因为她内心的那个空洞已经被填补,她学会了读写,这或许是最适合她的结局。而她之所以学会读写,是因为爱情。米夏伯格为她经年累月地朗读各种著作,她长期被这个空洞束缚的灵魂,跟随他的声音获得了解放。电影的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拍摄了一个小说中没有的细节,汉娜是踩着两摞书籍,踏上死亡之路的,这在视觉上暗示了汉娜与文字之间的某种生命契约。

这部电影的改编,没有逾越好莱坞电影取材文学作品的通则。有学者说:“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里,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这是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区别。如果要寻找电影与文学最简单的联系的话,那可能是动作——故事里的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将动作提炼出来、连贯起来,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方法。《朗读者》的改编差不多也是如此,但幸运的是,我们发现它较之原著单薄的同时,却意外地拨开了历史迷雾,重新强调了这场爱情。一桩充满秘密的爱情。

记得第一次读《朗读者》是在两三年前,当时刚有这部小说要拍成电影的传闻,我就开始想像书中汉娜的形象。汉娜的形象并不难想像,因为按照米夏的话来说,“她有很多写照”。她在厨房拉上长筒袜;郊游时她骑着车奔驰、裙边在风中飘拂;她站在父亲的书架前手指滑过书脊。在改编后的电影中,汉娜的这些“写照”大概拍出了一半。影片凸显了第一个最性感的场景;第二个场景虽然有所表现,但未被特意强调;而第三个最能体现汉娜内心世界的段落则被彻底删去了。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和认同这段爱情,编导无疑将汉娜柔化了:小说中的汉娜用皮带抽打米夏的、令人联想到她的纳粹身份的不快场景被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汉娜在教堂听到唱诗班的歌声潸然泪下的温柔场面。

电影《朗读者》最煽情感人的地方、也是“最电影”的地方是:米夏在住处朗读名著,录在磁带中,寄给监狱里的汉娜;后者跟随他的声音、对照着书,逐渐学会了读写。斯蒂芬戴德利用了音画重叠的手法,让这对再未谋面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死灰复燃。迷人的镜头移动和准确的声音呈现,足以让观众如醉如痴、甚至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情绪也在此处达到了高潮。然而,这种热烈却似乎和小说后半部分的冷静并不一致。直到小说的最后、直到汉娜死后,米夏都在不断地反复追问自己是否对她、对这段爱有罪。为什么汉娜给米夏的一生造成了如此深刻、无法磨灭的印迹。是因为米夏当时年少、是因为汉娜是他的第一个女人、还是因为汉娜有罪的身份?也许正因为这段爱情中有太多秘密、太多疑惑,才会令人永远沉浸。

也许,制片者认为电影观众不必像小说读者那样,对这个爱情故事无法释怀。于是电影最终为米夏寻找了一条解脱之路。在汉娜死后多年,米夏带着女儿来到汉娜的墓前,给女儿讲述了这个从未向人讲过的往事。这一结局,无疑有两重效果,它既让米夏告别了侵蚀他多年感情生涯的少年时代,也让下一代不必再生活在上一代的阴影之下。这是一个好莱坞性质的圆满结局,对那些已被打动的观众是一种安抚。反观小说,则要深沉的多。毕竟没有深沉,是难有真正的升华。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