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文作者: 21ST
——再议我国外语教育之定位

建言人: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外语类核心刊物《外国语》主编)

在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已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课程的问题,它是一个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数千万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影响就业市场、涉及数百亿GDP的大事。而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强势地位也同样发人深思。人们不禁要问,我们需要强迫每个人都学外语吗?需要从小学就开始学外语吗?为了学好一门外语,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吗?

最近几年,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我国部分地区的人事部门已经开始对职称评审中无论何种专业都需要通过外语考试的做法进行了改革。但是,在很多地方,职称评审外语考试和培训已成为一些部门创收的重要渠道,管它是否必要,管它是否浪费了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和社会资源!

我们同样要问一问,如果中学生人人都学外语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是体现教育公平,是意在长远,那么,所有的大学,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定位,不管它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规格,都需要开设外语课吗?都要把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吗?

如果我们把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分为实用(如出国留学、日常交际、学术交流等)、提高素质(通过外语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思维训练(类似于欧洲以前的拉丁语教育)三大方面的话,那么大学英语教学要达到的目的究竟属于哪一类?是有所侧重,还是三者兼而有之?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中国有近2000所的各类高等院校,如果将高职高专的学生算在内,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超过2千万。是否这些学生都需要学习外语?学习外语是否都是为了一个统一的目的?是否在学习模式上也要高度统一?

笔者认为,外语教学实践应该建立在对教学对象、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而需求分析是重要的一环,如“中国人到底为什么要学外语?”“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外语?”“中国人学习英语有什么样的规律?”“在中国目前的语言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学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都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高瞻远瞩的思考,不能盲目推行,甚至仅凭某些领导个人的感觉来行事。

因此,切实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的真实需求,正确引导社会对外语的合理需求,而不是受利益驱使通过考试(如人事部门职称评审、各类等级考试等)创造出虚假的外语学习需求,是解决目前外语教学中诸多问题的关键之一。

除了国家语言政策制定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宏观需求对外语教学明确定位、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进行宏观的指导外,各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类型对外语教学进行定位。一些高校如果培养的是不需要很高外语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那么干脆就不要开设外语课。学生自己要提高外语水平,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选修课或各类社会培训课程来达到目的。

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不但能够使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从此不把宝贵的青春浪费在他以后根本用不上的外语上,从而集中精力学好自己喜欢的专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专业性人才,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教育资源,使得真正有使用外语需求的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也要体现在外语教学的战略思考和规划上。

同样值得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思考的还有在小学全面推行外语教学的问题。从小学低年级就开设外语课,其实违反了外语教育的基本规律。语言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习得的过程,没有适当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的。国内外语言和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儿童自动习得一门语言的年龄是在5岁左右。5岁以后,这一“语言习得机制”就逐渐失去作用。儿童不费力地与母语同时习得另外一种语言的最重要条件是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所学的语言必须是其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有了适当的语言环境,5岁左右的儿童是不用“教”就能学会某种语言的。而如果让儿童在课堂环境下,在缺乏外籍教师的情况下“学习”一门外语,他顶多能学一些简单的会话和常用的词汇,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提前学习语言的优势不仅得不到发挥,而且会因不当的教学方法使之产生厌学情绪。

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外语最有效的年龄应该是11岁至20岁之间。这在国际外语学术界已是共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课堂教学较早学习外语的学生,与晚几年(如初中以后)学习外语的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小学过早全面铺开外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它还可能带来许多我们原来意想不到甚至不愿面对的负面影响:(1)大大削减了学生母语学习的时间。许多学校外语课的增设往往是以牺牲母语课时为代价的。而母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大量的母语课外阅读,就将大大影响母语能力的提高。从长远的角度看,学生的母语能力不强,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母语文化和知识背景不丰富,外语能力是不可能高的。这绝对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一厢情愿的赔本买卖;(2)外语教学和(标准化)考试的方式不但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而且还增加了儿童的学习和精神负担。因为小学外语师资水平有限,课堂教学多为语法规则的讲解和操练,让学生误以为记住语法和词汇规则就是学会了外语;更糟糕的是,因为外语是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主课,一旦学生外语学习有困难,或者掉队,就会被视为差生,他今后可能就会因此而失去了其他上进的机会;(3)现在的英语教材大都有关国外的生活和社会场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学生在没有分辨能力的情况下,对国外的事物津津乐道,盲目崇拜,反而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不了解,甚至慢慢养成一种否定、排斥的态度,这难道是我们要求他们学外语的初衷吗?

关于小学开设外语课的利弊得失,我们应该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这方面我们不应盲目攀比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做法。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小学三年级或者五年级开始开设少量的外语课程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折中方案。即使开设外语课,课时也不宜多,主要是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一些初步的英语交流技能,千万不要形成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我们应该强化这一阶段的外语课程,研究中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做好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等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中学外语教学质量提高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方面的工作,建议教育部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予以研究、协调与监督。

耳听八方

目前,全世界20亿人在学英文,其中有大量在中国,两亿多中学生为了英语考试而奋斗,数千万大学生也为了过四六级苦背单词。不可否认,中国人对英语的热情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的,是开放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人渴望和外界交流的必然产物。这个产物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强制性提倡下迅速发展,在逐渐演化为僵化的升学必考科目的同时,过度的商业开发也让它从一门语言变成商家谋利的工具。据悉,中国的英语培训产业价值150亿元,全国有5万多家语言培训机构,在北京,每年有至少20万人上各式各样的英语班。

有需求就有市场,但造成这一畸形市场需求的一部分原因是教育部门的规定。改革开放之初对英语的重视是大有裨益的,但如今的重视显然过度。实际上,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几次英语,举国学英语,投入太大,产出太小。

这一点,教育部门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目前,有部分高校已开始“试水”全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类人才。对此,我持怀疑态度,有没有水平足够高的教师?这样会不会在造就少数几个精英的同时,耽误了大多数学生?

对将来从事涉外事务的人才来说,强化英语实用能力实属必要,有需求的人花钱去学英语也无可厚非,但全国性的强制学习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古人就说过术业有专攻,全民学英语只能制造全民疯狂,而这种疯狂正在商业利益的裹胁下侵蚀幼儿园的孩子,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中国青年报》资深国际事务记者王冲(《中国青年报》)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