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边缘化”的现状与思考

本文作者: 21ST
建言人: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在我国今天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能,轻视人文的现象。曾经是英语专业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课程受到了冷落。这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正逐渐从专才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主旨的通才教育。也就是说,即使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外语能力的高下也不是专业教育成败的惟一标准。比专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向我们提出了反思整个外语学科教学设计的要求。作为文化的载体,外语有它工具性的一面,更有它人文性和思想性的一方面。如果我们的教育片面强调外语工具性的一面,那么外语学科就忽视了其最重要的部分。在学科定位上,我们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英语专业是应用学科,还是人文学科?

如果是前者,英美文学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是语言应用的样本;若是后者,我们必须强调英美文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主导课程地位。文学文本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素材,因为编码于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

从根本上讲,英美文学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加重要。从本质上讲,文学虽不是“学以致用”的学科,但我们仍可以反过来强调文学所具有的“及物”用途,也就是说,文学不只具备内在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它同时也富有教化意义,指涉现实,反映生活,起到影响和改变社会现状的作用。文学的“用”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的知识分子曾经在西学中找到了对抗顽固的封建主义的强大武器。文学已经显示了,并将继续显示其在改造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重大意义。即使在战争动乱时期,撤至南方的西南联大只设置了不多的几个系科,而“外国文学系”赫然在列。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名称是“外国文学系”,而不是“外语系”,其定位是人文学科,而不是应用学科。

但严峻的现实是,在今天的外语教学中,英美文学这块宝藏之地,逐渐被视为废弃物的堆场。文学这一门语言艺术常常受到冷待,以至于一些院校安排文学课像是做亏心事,理不直,气不壮。偶尔使用文学范本,也只将其当作技能的容器。高校英语专业中“重语轻文”现象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语言与应用有关。到了研究生层次,选择翻译方向的最多,理由相同,而文学方向的学生人数寥寥。其实我们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外国文学倒是任何有能力学习的人都应该学习的 ——不为所“用”,而为所“知”。

很多高校的实际做法,反映了外语“工具论”的影响,从领导到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英语专业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英语,因此把自己降格到了只求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层次;教学只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英美文学教学对学生整体水平提高的功能。文学课的课时逐渐被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和实用翻译等推挤到了角落,挣扎求存。要不是《英语教学大纲》的保护,文学课也许早已“濒危”了。

在2000年的《大纲》中,文学课共开设3学期,每周2学时,共98学时。但与英语的技能课相比,文学课仍未脱“点缀”的角色,而且学校在执行《大纲》时普遍偷工减料。现在我国的外语类院校一般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课,学习一年时间,每周的课时数是2节课。在具体施教中,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不单一),主要是文学史+选读的老套;教师往往文学功底不够(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自己不久前也是文学训练不足的学生),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进行讲解,东鳞西爪,缺乏系统性,流于表层,或把文学课上成精读课。教学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学生走马观花,一知半解,逐渐对文学失去兴趣。这样的现象已经延续了很多年。

今天英语学科面临一个明确定位,强化学科意识,重新树立其人文学科权威的问题。英语有它工具性的一面,也有它人文性的一面。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更没有理由把外语仅仅当成一种工具:看重的是运载的车皮,而对其中的货物不屑一顾。我认为在“英语”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这个相对宽泛的名称下,包含着两个走向:一个其实是“应用英语专业”;另一个是“英文”专业。前者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手段,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实现“致用”;后者以人文内涵为主要内容,将语言视为载体,主要通过文学文本,实现“致知”,培养多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而不专门针对就职后的语言应用。因此,“英语”学科如定位于“英文”专业,则应该从应用学科回归人文学科。

中国的高校层次不同,高校中的师资能力不一,由于高考的把关,进校的学生水平随着高校的层次分类。这是目前的事实,我们必须正视。熟悉我国外语教育的人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对比:一所新办不久的普通地方学院的外语系,一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可能超过500人;而一所历史悠久、名教授云集的著名大学一年招收英语专业生可能在50人以下。不言而喻,这两所高校十分明确地宣布了专业的自我定位,前者开的其实是“应用英语”专业,是普及型、技能型的,类似外语技能培训学校;后者其实是“英文”专业,是精英型、人文型的。前者可以将英美文学教学当作点缀,学生略有涉猎即可,或视为提高语言能力的手段;后者则(尤其在三、四年级)必须以文学课为课程主体,以文学的内涵为关注重心,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人文素质,与我国的中文系类似。这样,我们把“英语”专业看成两个不同的专业后,各校各外语院系都必须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定位,或是技能型的,或是人文型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所有其他的方面,如师资结构、教学设计、课程安排等,都应该在两个教育方向的定位中各就各位。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