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英语课程改革十年

本文作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
英语课程改革,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总体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十年来经过了一个在风浪中扬帆突进、令人充满激情的历程。在教育部领导和主持课改工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鼓舞人心的成就,得到了全国中小学校英语教育从业人员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使大家充满信心和决心来面对今后前进路上可能遇到的新挑战。

一、10年来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收获

(一)进一步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的理念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整个国民教育一贯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德育教育。“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始终贯彻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深入开展所带来的新的形势,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17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的四个语言学科(语文、英、俄、日语)共同提出了语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一重要理念。

即将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能够通过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重要理念,应当说是四个语言类课程标准在十年来实施课标试验本过程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它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形成的。

(二)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贯穿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形成一个“一条龙”式的整体,打破了以往单纯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这一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应当说,这在课程目标系统化的层面上为中小学课程衔接提供了整合的基础。

(三)构建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本次英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维度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标准基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体系在以下问题上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1.解决了课程理念与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在其酝酿与构建过程中,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系统地参考了国外英语教学纲要和英语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与具体标准(或称目标)设置的一致性上有了长足的进展。

2.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辩证关系

《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框架已经超越了以往教学大纲基于知识和技能的定位。从以往的教学大纲来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英语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到20世纪90年代,对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得到了重视,进入所谓的“知识+技能”时期。

而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则实现了对“知识+技能”模式的整体跨越,把英语的整体课程建立在“人与意义”的理论概念之上,因而启动了我国英语课程的战略变革。

3.突出了英语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因素介入教学大纲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是直接关联的。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的概念,并系统地规定了“情感态度”的内涵:“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课程标准在我国英语教学纲领文件中清楚明确地界定了“情感态度”这一概念,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学人员(主管教学的业务领导、教研员、教师、校长和教学辅助人员)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

4.将英语学习策略列入课程目标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5个维度之一,提出了准确的“学习策略”定义: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课程标准》在专业化的定义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四个方面,即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并明确界定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5.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在我国英语教学纲领文件中明确了“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之一,并具体规定了“文化意识”的主要内容和分级目标。这对于一线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效能,这些效能是:中小学英语的课程内容增加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同时增强了华夏文化知识的传播。学校和课堂的文化环境正在朝着双向文化氛围的方向得到明显改善和改进。

(四)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

课程实施重点关注的是学习中的人,即学生,所以,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认识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就学校课程而言,学生发展的主要场域是课堂。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行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新的课程目标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首先引起业内重视的教学路径就是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英语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以“用语言做事情”为出发点,提倡使用任务型语言学习的路径。

自2001年以来,“任务”的概念和用语在全国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了普及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对“任务”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引起了各级教学研讨会上和英语教育报刊上的意见交流。

《英语课程标准》文本涉及“任务型语言教学”,审查通过的教材提倡任务型的教学路径,这两个因素使我国英语教学的十年改革历程在贯彻“语言运用”这一基本方针上不断地探索前行,为未来十年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多维度深化探索的条件,也对教材开发的多样化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课程改革所引发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多方面的。“语言运用”现已成为业内的公用语言,随着“语言运用”这一核心概念的普及,全国各地的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实验、试验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六)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1.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化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教师“备课”的概念逐步被专业化的“教学设计”所取代,围绕着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也因此进入了一个专业化提升的阶段。

2.课堂教学生态的变化

“用语言做事”的要求在课堂上起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陶行知语)的作用,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改进课堂管理模式和方法的问题。我们看到,在优秀课例中,教师实施新型管理模式的成分正在增加,其专业化水平也在提高。

3.新课程对课堂常规的影响

教学常规的一个重大变革表现在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行为的多样化上。互动行为在教学中的意义已被更多的教师所重视:既然真实语言运用应当发生在特定情境之中,那么,特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就必然建立在多样化的互动行为基础上。从这个推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互动行为在日常教学中的多样化趋势乃是课程标准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传播的必然结果。

(七)课程改革带来的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变化

课改以来,评价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评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其二是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其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英语课程标准》所提供的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目标(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为英语教学评价提供了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这为各地的评价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向。五个方面并重是实现多维评价的基本依据,在改变评价维度单一趋势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进展。

2.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以往的教学评价基本上遵循着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原来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的弱点日显突出,新的评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评价机制变革的明显标志是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兼顾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区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对于以往惯常使用的纸笔测试形式的重大突破。质性评价的概念在评价改革中得到普遍重视,教师开始探讨测试以外的评价方法。在英语课程改革中,新的评价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如课堂观察方法、问卷方法、访谈方法、口头报告等。

4.评价工具的开发

随着新的评价方法的采用,不少教师以很大的积极性收集并改进适合质性评价方法和测试评价方法的各类评价工具,如各种评价表格的运用、教学量规的普及(用于网上评价)、小组活动符号与标志的引进与开发、各种图表的引用等。

5.测试内容的改革

十年来,中小学英语阶段性测试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表面上看,这类变革的主要特点是:减少了单纯的语言知识项目的检测权重;弱化了语法项目的检测;增加了语篇在试卷中的比重;增加了生活内容的含量;相对注重在具体情境中检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八)课程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并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掌握并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并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不断更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应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九)课程改革带来了教材质量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使“统编教材”的概念成为历史。全国各地教材编者和出版社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使英语教材出版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对教材的选用和科学评价也被推到议事日程上来。10年来,教材多样化发展的形势表明,编写、出版优秀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是今后贯彻课标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英语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和教师培训活动的普遍开展

10年来,伴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英语教学科研和培训有了极大的发展。教师在尝试实施课标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参加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参加研讨会并提交论文以及开展校本科研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大大提升了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以“国培计划”为统帅的多种层次和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也在国家教育部的带领和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全国各地的官办和民间外语教育研究机构以及教材出版单位等均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外语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与到教师培训活动中来。从长远来看,正是这些科研和培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并推动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及其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英语课程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些问题

就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看,十年课程改革是在各地区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条件下启动的,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课堂规范在突破原有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规范时,必然会引发诸多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简要地作以下讨论和分析。

(一) 英语学习的目的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阶段我国的外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课程改革的十年进程中,有关我国外语教育的目的问题以各种形式被提到日程上来,如关于小学应否开设外语课和在什么年龄段开设外语课的问题,这一问题曾引起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基本上已经达成一些共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看,小学开设外语就不单单是学会和掌握知识与工具的问题,小学生接受作为外语的英语训练,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智能完善和人文素养的增强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多年形成的教学常规与行为转变的冲突

《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基层落实时不可避免地与多年形成的教学常规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是:教研员和教师在教材提供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丰富素材中较难把握住他们以往所期待的清楚、明确的所谓“知识点”;教师不容易辨别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语言运用”,什么是“词汇或句型的操练”,以及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教师尚不能真切地认定“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的实际效果优于机械操练的实际效果,对前者的实施“心中无底”。教师尚不能确认在超过40人的大班教学中贯彻“语言真实运用”的可行性;英语师资力量不足地区的教研员和教师认为接受课程与教材的新模式有一定难度;注重单项知识检测的纸笔测试(如由市区县命题的期末考试)使教师在实施一段时间的改革措施后又回到知识讲授与操练的老路上去。

(三)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学难度问题

以《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运用”的核心理念为指导的新一代中小学英语教师在丰富学习内容、增设真实语境和提供“用语言做事情”的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很大努力,这些努力已使英语课程改革显示出崭新的面貌。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关于教材难度的不同议论。其中,词汇量问题、语句复杂程度问题、语言材料长度问题和语篇内容含量问题是给一线教师以教材“难度较大”印象的主要因素。词汇量是日常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较难的语法现象在教材语言材料中出现也是难度增大的一个因素。另外还有不少教师反映,知识巩固熟练与“用语言做事情”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冲突,顾此失彼的情况或有发生。

关于课程标准核心理念与教材难度的相关性问题,我们征求了国内外部分专业学者和国内各地一线教师的意见,现归纳如下:“语言运用”核心理念要求语言学习内容面向真实生活,这有可能会导致教材编写者“不得不”采用一些生活常用词汇,并使用某些看似复杂的语句。这些编写措施可能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控制难度应当成为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修订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师对于难度的感觉和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语言难度问题,部分地是由教材的难度控制不够造成的,此点与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没有必然的高相关性。也就是说,有些难度的因素是与教材本身的编写与设置相关的。然而,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目标设置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层层设置语言学习点,使用机械训练形式逐一巩固这些知识点,在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主导模式。因此,难度问题与教师的教学基本策略选择和教学方法有较高的相关性。

(四)考试内容未能与《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完全同步

当前,基础教育英语评价的实际状况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以期终纸笔测试原始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学业质量唯一准则的做法和意识在有些地区仍然占主导地位;单纯依靠终结性测试原始分数进行名次排队的做法在有的地区或学校仍然没有杜绝;频繁进行纸笔测试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学校甚至有上升趋势;单纯检测语言知识的试卷在期中期末纸笔检测中仍然占较大比例;小学的纸笔测试难度在有些地区和学校有渐渐加大的趋势;综合评定学生学业质量的科学做法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课改十年来,《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是,课程标准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精神以及课堂教学对于“语言运用”原则的落实同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仍有诸多不匹配的地方。中考和高考以纸笔测试的形式作为新生入学的主要手段依然在日常教学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应试教育还有相当大的影响,高考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与继续实施仍然面临着外语素质教育和应试型的高考制度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进行的中考和高考命题改革在一定程度对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是命题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在考试体系和考试制度上进行配套的改革。

三、对今后的展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课标研制和修订组的同仁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十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开展,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只是外语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是对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关注个性发展的理解得到了升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语言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通过语言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切课程的最根本宗旨。在目前一切日益“功利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外语教师应当率先以推动素质教育为本,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能有助于促进儿童和青少年成长为有抱负、有教养、有高尚灵魂、有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人。这是我们所有外语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共同职责。为此,我们愿与致力于为全人类的发展而贡献力量的人共勉。

  (转载自《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7-8月合刊)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