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中外专家支招新标准教学

本文作者: 21st
以教材为“抓手”,培养国际化人才

外语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战略作用,它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拓展。外语承载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重要使命,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有鉴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16章48条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凡是提到“国际”都与外语分不开。我们亟需语言基本功扎实、跨文化交流技能娴熟、国际视野宽广、对专业知识以及国际规范精通的人才。

除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正在发生变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培养出的中学生在英语能力、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已不同于以往的学生。这势必对大学英语教学各个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新标准大学英语》在设计中考虑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新标准大学英语》遵循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出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套教材强调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和多样化的语言训练。语言输入力求彰显时代气息,体现了趣味性、经典性和挑战性。透过教材,不仅是学生,教师也能从中获得很多新的信息。我们中国人提倡背书,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曾反复跟学生强调背诵的好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不愿意背诵,如果还要求他们死背,那效果也不会太好。但语言的操练需要重复,因此《新标准大学英语》通过变化的方法来实现重复练习的要求。例如,在词汇学习中,有matching,blank filling and replacing;在阅读里面,有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还有reading and interpreting,就是在一个text中让学生反复回答问题,加深印象。众所周知,输入不等于输出。学生在输入的时候,不能够将其自动转换为输出,需要老师提供“脚手架”,从旁协助,为学生提供渐进式的训练,帮助他们将输入变为输出。《新标准大学英语》设计的练习循序渐进,通过多样性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套教材的显著特色。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进一步分为: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人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因此,学习文化知识没有终极目标,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跨文化意识,最终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时段,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不同部分给予不同的比重,分配不同的时间,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逐步减少而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学习逐步增加。我们的学生要接触多元文化,其中一定要包括中国自己的文化。《新标准大学英语》在选材和练习的编写中特别考虑了在不同的阶段对跨文化交际的这三个部分的不同侧重。

《新标准大学英语》贯彻《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提供课堂学习与网络自主学习所需要的立体化资源,从学习策略指导到练习活动设置都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编写教材的几年中,我们分析现行教材、与专家们研讨、到课堂听课、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和交流,汇集了多方意见与建议,教材的编写凝聚了众多专家和教师的经验与智慧。经过充分调研与反复论证,我们确定了本系列教材的编写原则与方案。教材出版之初又在多所院校进行试用,在认真听取试用院校师生反馈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今后,我们希望得到更多院校师生的反馈意见与建议,我们将据此不断完善教材。

文/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标准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方总主编

新标准与《新标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高中课改以来,新的英语教材在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转变旧有的语言学习观念方面,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通过教材的选材和结构编排,我们首先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语言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种属性的统一。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因此,英语课程的目标规定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在新课程指导下所编写的《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则是将上述构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几种核心要素以科学的方式统一在教材之中,构成了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多元编写大纲。教材的单元结构设计首先考虑学生的语言程度和需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学习流程,充分考虑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具体目标以及逻辑联接,考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然顺畅地完成认知和内化。英语学习不再是以掌握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为成功的标准,而是在英语课堂上以学生熟悉的话题为线索,展开关于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语言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话题讨论参与者和思考者、真实语言任务完成者;而语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探究式的发现式语法学习过程,通过语用实践,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学生学而能用,并且获得了知识延展的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目的,过程、结果均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提供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和反馈者。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平等参与的教学场所。

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用语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英语思维的能力,与世界交往的能力亦是外语教育的目标。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和信息的重要载体,高中生通过学习外语了解和掌握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社会、历史等丰富信息,使语言、文化、思维的提升统一于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英语》(新标准)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精心选择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材料,包括历史、现代、科技、人文、科幻、纪实、人与自然等等,大量的信息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让学生通过语言获取了信息,也通过对信息的关注而提高了语言学习的兴趣。而教材中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处处体现了对信息加工和理解能力的人文性引导。另外,教材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语言和知识去发现并整合更多的信息。教材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设计方面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既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又时时关注学生的“中国情怀”,正是《英语》(新标准)在编写中坚持的“平衡观”中最核心的观点之一——不让外语教学成为一种单向的“洋化”教育。在《英语》(新标准)高中全套教材中,约有40%的话题与中国文化相关或从中国视角解读,从而帮助我们的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文化,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在学生通过外国语去获得自己已经熟悉或者未曾熟悉的有关中国的信息时,学生更学会了通过外语学习这一方式去理解本国的文化,中国情怀的培养于是融入了外语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又回归到了前面所提到的外语学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文/张连仲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英语》(新标准)高中教材中方副主编

《英语》(新标准)的任务设计与开展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新标准)基于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设计了大量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英语》(新标准)的任务设计

《英语》(新标准)对任务的理解是:用于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任务就是“具体的人,在真实的语境下,为了真实的语用目的,运用所学的语言,而进行的语言行为”,如:在国际会议中,会议志愿者为了方便与会者进行交流,而运用英语字母表中字母顺序的知识,对参会者按照姓名排列顺序,制作与会代表会议通讯录。

对于任务型语言教学而言,任务应该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个体和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并能在展示活动中感受成功;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应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过程,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应有助于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特别是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表达简单的个人观点和感受,从而提升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不仅限于课堂,还可延伸到课堂之外。活动应有利于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联系,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

一项好的课堂教学的任务应该是语用真实、语境真实、语义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如让学生学习一般过去时之后讲述自己上周末的活动,然后完成全组学生周末生活调查报告。有些传统的语言学习活动可能不是直接的语言运用活动,但若进一步完善,则可以变成好的任务。比如背诵不是直接的运用语言的真实活动,但若变成演讲活动,那么为参加演讲比赛而背诵演讲词就成为一个真实的运用语言的任务。在中国,真实的英语运用活动并不多。所以,《英语》(新标准)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任务,包括生活任务、日常社会交往任务、课堂交往任务等。

《英语》(新标准)任务的开展

在《英语》(新标准)教材中,任务都是有支架的,而且支架根据任务难度等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对于一个制作 a poster of your favourite animal的任务,《英语》(新标准)给出了过程、语言的支架,即:1.Work in pairs.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animal. 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 My favourite animal is the ...2. Find out about your favourite animal. My favourite animal comes from Asia / Africa ... It lives in the desert / in the forest ... It eats meat / grass / bamboo / ...3. Make a poster of your favourite animal. Draw it or find a photo. 4. Show and talk about the poster to other students.这里有合理的过程支架,也有必需的语言支架……显然学生完全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若老师们觉得任务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则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重新设计任务……学生能有话可说,而且可能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语言优势来确定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陈述。教师调整设计任务时,可以参照前述的任务设计方法,同时参照《英语》(新标准)类似任务的支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支架。

文/鲁子问 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博导、教授,《英语》(新标准)小学、初中教材中方副主编

The Joy of Training Teachers in China

WORKING with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has been very much a part of my life for the last 10 years. It all started in Guilin in August 2003 where I had been invited by Simon Greenall and FLTRP to attend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s?conference as an experienced Cambridge teacher trainer from the UK. They were facing the prospect of having to implement a 詎ew curriculum?of which they knew little about.

FLTRP followed this conference with a much larger conference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Senior High teachers.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many training opportunities offering a new approach to training, which was equally unfamiliar from normal classroom expectations of teaching.

I had the privilege of travelling and working with Chinese trainers and giving interactive workshops for teachers on how to use the new JH course book with new fun learning ideas to incorporate with the course material to make it come alive and take it off the page. I worked with groups from 300 to a thousand and aimed to show that if I could do activities with that many, they could do it with more students. New Standard English 1st edition had just been launched and course books such as this had never been seen before.

This experience led me to working on training courses with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t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ponsored by the British Council. This was a wonderful experience where we had time to work with teachers over a period of two/ three weeks. We also had a chance to give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teach using the methodology in large groups. FLTRP donated a full set of NSE JH course books and materials for the teachers to use in micro-teaching.

We helped the teaching groups prepare lessons from the books using integrating methodology learnt on the course. They were taught in groups where teachers worked as a team, tak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lesson. This was an invaluable new experience as training previously was linked primarily to observation, not 詃oing it?themselves. Experimenting in safety meant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try things out in their own classes.

Since that day, much has changed across China. The teaching and materials are now familiar. Be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classe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speak and interact is not so strange now. Doing research, observing classes i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and talking to teachers and trainers across the country for the British Council, it was exciting to see how far things had moved forward. Many of their initial anxieties, such as the conflict of preparing students for exams, are still problematic. Others, such as class sizes and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methodology, have changed and are less worrisome. Much concern all around had been expressed about the lack of guidance in teachers?books on using course books and its key importance.

As a result, I feel lucky to have been able to write the new edition teachers?book for the first three JH course books. I say lucky as I have been able to incorporate ideas from Chinese teachers I have worked with, as well as methodology and guidance to help teachers activate text material and make it come alive.

By Dede Wilson 英语教学专家、顾问,《英语》(新标准)教材培训专家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