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专题

2015中小学名校校长国际峰会大会发言(2)

作者:21st
Aa
  • -   
  •    +
人生中心教育课程的“源”点与目标

作者:李金初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校长

人生中心教育是以人生为中心组织、构建、实施的教育。人生的最高目标是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这被称之为美好人生。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学习者实现美好人生。

检验人生中心教育理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生中心教育做出来。为此,学校应搭建人生中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创造其间的联结平台,即构建人生中心教育的课程。

课程应具备三项功能:教人做人、做事、生活,这是课程的功能维度,课程有做人课程、做事课程、生活课程。优秀做人的关键在人格,成功做事的关键在能力,幸福生活的关键在心境(感受)。于是,优秀人格、成功能力、幸福心境的培养成为人生中心教育的全部内容。实现学习者的美好人生,成为人生中心教育的全部价值追求。

人生中心教育课程应在人生空间中生成和承载。对学生而言,人生空间有学校空间、社会空间、自然空间、网络空间、心理空间。人生中心教育主张五类空间课程:学校空间课程、社会空间课程、自然空间课程、网络空间课程、心理空间课程。

人生中心教育还关注到:随着学习者的生理成长,其心理也在成长,即心理成熟度与时增强。课程将按年级来构建,这可以称作课程的时间维度,即年段维度。

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或教人以人格、教人以能力、教人以心境,都过于笼统,不具体、难以操作、不易落实;正如教育方针一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同样过于笼统,不具体、难操作、不易落实。这种极为概括的说法,只能把握课程的方向,并不能做出、做实课程;要真正做出、做实课程,必须使课程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这一具体化的研究,我们当初称之为寻求美好人生的基本表现点,也就是寻求优秀人格的基本表现点、成功能力的基本表现点和幸福心境的基本表现点,这一研究恰与世界与国家的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完全吻合。

1997年12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随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试图在本国本地区的教育领域当中建立核心素养结构,以此来指导本国的教育实践。

从世界各国及地区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核心素养与整体课程设计的一体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未来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借助核心素养的研究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是一种世界性趋势,是一种课程研发或修订的理论先行。

我们的研究还有着许多与国家、与世界的不同点,得出了两个最重要的结果:

(一)自创性应成为今日中国课程之“源”。

我们首先完成了一个命题的论证:人们(甚至国家和集团)获取和拥有财富及资源的态度与方式,典型的只能有三种:自创性获得和拥有、依赖性获得和拥有、占有性获得和拥有。

由此得出,典型的人生方式只能有三种:自创性人生、依赖性人生、占有性人生。自创性是人生中心教育新创概念,基本内涵是自主性、劳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并将自创性选做人生中心教育课程的“源”点。

(二) 美好人生的基本素养可确定为课程的终点目标。

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是美好人生的内涵,优秀、成功、幸福被综合定义为美好。做人的关键在人格、做事的关键在能力,幸福生活的关键是幸福心境。

美好人生的基本素养体系是使教育方针具体化的优秀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实现美好人生的真正关键与基础,也是对教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中西合璧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朱建明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校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时面临着本土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本土化的趋势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对此,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进行了如下思考。

第一,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型的教育。第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跳出教育看教育,回到教育的原点来思考、审视和发展教育。第三,我们应抓住和借助教育改革的发展契机,使中国的学校从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型。

基于这些思考,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设立“五有人才”的培养目标。“五有人才”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二,开展“五证教育”的育人模式。高中毕业生要有“五证”,即高中毕业证书、担任社会志愿者和义工的经历证书、诚信证书、个人才艺证书、体育技能证书。

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以下教育探索与尝试:开展半年期中美交换生项目,中美高中学分互认课程,中科院实验室探究实验课程,生涯教育与职业准备课程,每学期一周的小学段社会实践课程,每个学生三年完成60小时的社会义工项目,以及学分制、走班制、学长制、导师制、学部制的实施。

我们还积极开展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成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树立行业引领,行业规范,建立资源平台,交流平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我们希望能与国际同行、学校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简介: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前身为志成中学,李大钊、邓萃英等15位教育名流担任校董并提出“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的办学宗旨。1952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05年被认定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性学校,现分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三个校区。

在91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诚真勇毅 勤美严实”的校训,培养出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大批杰出优秀人才,成为一所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学校。科技、艺术、体育教育成绩卓越,是国家级教育改革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试点校、全国科协第一批中学生“英才计划”实验校、第一批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

学校旨在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三十五中整合各界资源实施系列改革:与中科院合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探索六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班。2015年3月,高中部搬入新校舍,开始探索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改革,三十五中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向前!

合作与探究学习提升学生学科指向的核心素养

作者:许时升 中山大学教育集团总督学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国教育领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教育改革形势接轨的重要环节。

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学生在接受一定教育后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要求,是个体教育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一内涵,可以纠正传统的外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偏失。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认为,学生形成的核心素养可概括为三大方向:互动使用语言,互动使用知识信息,互动使用技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与他人合作,团队合作的能力;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要求;形成核心素养的概念框架和彼此相互关联的核心素养体系,其目的是要求学生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但首先应强调的是“通过听、说、读、写以及运用技术手段,使学生具备运用多种语言沟通交流能力。”由此可见,外语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

英语教育可分为“外在目标”和“内在目标”。

“外在目标”是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英语,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内在目标”是在英语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批评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使其具有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升个体全面素养和潜力。过去我们仅偏重于“外在目标”,很少考虑“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的结合,缺乏在课堂内外给予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机遇和平台。

合作与探究学习,把英语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打破了教师对整个课堂信息源的垄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合作学习应由具备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小组进行学习,有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学会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学生之间应有大量互动的机会。学生需讨论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互相提问,不断深入讨论,最终得出小组或个人的结论。学生必须共同协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分享别人的观点,每位学生都对小组学习承担相应的义务,积极参与,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培养自我批评的思维。

教师是小组学习全过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合作学习往往和探究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可以用大量的提问引导学生解释出现的现象或者问题,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教师的提问或学生相互间的提问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形式,可给予学生更多质疑事物的机会。

在一系列的思考活动后,学生自己会得到正确答案,而不是单纯依赖书本或老师获得答案。探究性学习必须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后教师应及时布置有创造性的作业,培养学生阅读技能以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了可贵的群体语言交流和快速获取信息的机会,这提高了他们信息反馈的能力,增强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做到老师角色的转换,给学生以热情的情感感染,提供大量的输入刺激,启发学生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反馈,让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达到“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的统一。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和可维持的,并通过学科课堂教学及教学活动中获得。合作与探究学习仅仅是一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可利用其他不同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外语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意识,用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从小就对不同的文化产生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我的公民素养、科学技术素养、思维方式等能力,同时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

这是学好外语的根本路子。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

作者:孙学文 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校长

一、我们为什么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福山从一所普通的弄堂小学成长为优质的教育品牌,是学校在不同时期基于自身实际和客观环境主动思考并寻求发展的结果。建校初期,学校自觉地把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责任与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相结合,以英语学科特色建设为突破,开展教学改革,带来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等的全面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不断提高。

迈入新千年,学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始了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不仅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还带动了学校全面课程改革,实现了从学科特色到学校特色、从主动求生存到自觉要发展、从大规模学校到现代化名校的新跨越。

国际理解教育这个命题,又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责任感、国际交往能力以及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多元制度的现代公民,如何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对他者的理解和尊重等新问题。

面对21世纪的人才诉求和新的问题,国际理解教育可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理解、尊重、包容、合作等价值取向能够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我们做了什么?

自2002年起,我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从本校实际与学生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首先,提炼了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研究,我们提炼了国际理解教育所蕴含的理解、尊重、宽容、合作等核心理念,并体现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将之渗透于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全过程。

其次,建立了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根据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国家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三个模块、九个方面构建起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体系。三个模块为:情感、态度与品德模块,心理素质模块,知识与能力模块。九个方面:做文明人、做爱国者、做大气之人、做绅士淑女、做坚强之人、做自信之人、做国际人、做合作者、做信息能人。

再次,创立了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体系。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设课程、主题活动与学科渗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1)开发特设课程

特设课程是指教师有组织地、自主地编写教材,提出教学建议,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将国际理解教育设置为学校校本课程,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明确课程价值、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进行具体实施。该课程旨在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课程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每个年级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保证独立课时的开展和完成。

(2)开展主题活动

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结合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实际来开展,旨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树立全球观念。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体验,我们的主题活动以群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三种形式开展,活动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实践国际交往类;二是弘扬民族精神类;三是提高综合素质类;四是关注社会时事类。

(3)进行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各个学科自身特点,梳理出适合国际知识拓展的教学点,并形成拓展性学习活页组织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价值研究,理清其中蕴含的思想和观念,通过日常的教学予以贯彻实施。

学科渗透贯彻学科性、开放性、适切性等原则,注重知识拓展,关注学生体验,使课堂呈现出更多元、更开放的态势,并在实践中采取拓展学习材料、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多种资源等方式进行。

三、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我们收获了什么?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经过12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发展成为学校的优势和标识,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高度认可的办学特征,成为拓展和延伸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载体,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