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回归教育本质 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
10月16日至18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 “外专委” )第19次学术年会在西安隆重召开。全国1300多名教育专家、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参加了本次年会,并围绕 “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目标与途径” 展开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蔷作了题为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的主题报告。据王蔷教授介绍,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15个春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正在修订,预计2017年将进入课程改革实践。新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将围绕 “立德树人” 和 “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 随后,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以 “从 ‘生存’ 到 ‘成长’ : 改变参照框架” 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分析道: “基础英语教育需要改变参照框架,重构理念与目标, 从 ‘社会认知’ 的视角设计学生 ‘真实世界’ 的任务,从 ‘生存英语’ 的单一 ‘语言运用’ 转变为 ‘多元目标的英语教育’ 。 ” “这次英语课程标准改革可能会对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新的、革命性的改变,期待英语课程能够回归到语言课程的本质。” 《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鲁子问说。核心素养目标应该如何构建是一个关键问题。国际教育理论,如21st Century Skills、OECD等,都是基于社会需求和理论研究所建构的素养理论。当教师面对英语学科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时,首先应该思考它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什么。如果目标本身有所失真的话,那么未来构建核心素养的途径也会出现问题。因此英语教育应该借鉴国际素养理论探索的经验和教训,思考我国的核心素养应该如何表达等问题。 关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鲁子问认为一线教师需要向前看。就学生教育而言,从重学习到重养成。一直以来英语学科关注方向多在于语言学习,未来应更关心学生素养的养成。就教师角度而言,建构核心素养周期是从重言传到重身教。一直以来,英语教师在言传方面做得很好,但在身教方面有所欠缺。英语教师在研究核心素养时应先对照自身达到哪些素养、是否能够做到身教。因为言传的内容很容易达到,但是身教的影响更为重要。 对于鲁子问教授的核心素养养成说,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付春敏表示了赞同。她认为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认知,知晓应该做什么;二是能力,明确能够做什么;三是意识,分辨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 四是习惯。 以阅读文本教学为例,核心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文本符号进行意义的解码和建构,即学生搜集、理解基础信息。这一阶段是基础,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语言知识。二是通过推理来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意义。学生需要做出思维判断,从作者说话的立场出发来推理话语中真实表达的意义。这一阶段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思维技能。思维技能具体表现为归类能力、序列感培养、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分析等。三是通过批判性思维判断文本阅读中真正有效的信息。学生需要将信息与自身认知结构相关联,进行批判性理解。这一阶段支撑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素养是社会常识。 因此,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生活场景。二是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三是具备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即培养教师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维技能的敏锐度。例如小学教学目标 “如何介绍一个人” 。This is Tom . He is my father.He is a driver.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this is的句型或者he和she的语法区分,而是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如果延伸到文化角度,在中国介绍一个人时思维框架序列一般是相反的——先介绍社会形象、 再是与我的关系, 最后才是姓名。 这个过程便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社会常识。 因此, 教师应该建立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和思维范式,真正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徐浩则认为在核心素养中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他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解决学习问题,重在学习过程中对程序的掌控,属于语言学习的 ‘软件’ 。从 ‘硬件’ 角度来讲, 语言学习一个重要的技能是工作记忆能力(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贮存、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据徐浩介绍,北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对5000多名学习外语的学生进行实验调查,结果显示工作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共性是他们经常进行背诵和听写训练。因此应该继续探讨传统的学习方法在学科素养中扮演的 “硬件” 作用。 众多专家学者对核心素养各抒己见,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教授程晓堂却笑称自己很犯愁: “自2014年底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以来,我一直有两个困惑。一是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二是如何对核心素养中较为抽象的品质,如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进行测评?” 借用王蔷教授的一句话来说,教育改革一切从教师开始,也一切从考试改革开始。华南师范大学基础英语测评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黄丽燕从事测评研究工作多年,对核心素养改革测评方面颇有见解。“从小学到大学都应该重新思考英语教育的本质。” 黄丽燕说: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 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 黄丽燕认为测评是一个推手,核心素养的测评方式很重要,需要行业共同努力研究。如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的测评。如何测评教学中学生成长的水平?如何确立课程目标是否实现?核心素养的测评之路还很长,黄丽燕建议可以从what和how两个维度重新进行思考。 在what维度,将对思维品质的测评细分。如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测评,这在国际上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许多测量工具,如加利福尼亚的批判性思维测试;也出现了一些定量定性的测评工具,如使用interview 或者写作进行测评。未来英语教育需要将这些测评工具与中国国情结合,再落实到每间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思维品质的课程目标变成可测量的内容。 在how 维度,教师如何在现行课程标准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现性评价或者任务设计让学生实现能力表现。比如如何通过学习策略体现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需要一线教师重新思考和规划。黄丽燕表示: “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需要对高考的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把教育公平和招生摆在第一位;日常教学目标的测评应该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放在第一位。” 浙江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郑文也对核心素养改革提出了几点期许。他认为首先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目标仍比较模糊,应该确立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在教学目标之外清晰的教育目标,尤其是人文学科应该体现着力体现立德树人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教材也应该体现人的发展的本质和价值观,教师要学会选择教学资源,不宜一味照本宣科。最后从评价的角度而言,学科核心素养中行为表现性评价还需进一步研发。 会后,外研社 “传递教育” 创始人张敏告诉记者: “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惘。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助推器,缺一不可。参加此次外专委学术年会令我受益匪浅。” 大连四十七中英语教师王天翠说: “核心素养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希望通过专家解读了解到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在课程中具体实施核心素养教学。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