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外语出版

一次彼岸世界的神奇之旅 读《死亡与超越:论罗马帝国的通俗信念及其实践》有感

作者:代国庆
Aa
  • -   
  •    +
明末清初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曾谆谆教导中国听众,为了预防自身作恶犯罪,要时时想到“死候”——亦即死时的痛苦,以及死后的天堂之赏和地狱之罚。

一直以来,笔者与那时的中国听众一样,认为此类说教无非是一种道德劝勉,它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及古时流行于民间的功过格并没有什么两样。直到近日有幸拜读林中泽先生的《死亡与超越:论罗马帝国的通俗信念及其实践》一书之后,我才茅塞顿开:原来基督教的死亡哲学另有深意,它不是一般地教导人们如何用死亡后的苦乐两端去怵惕自己此生的所作所为,而是要人们自觉地把死亡当作连接此生与来世的一道桥梁。换言之,在基督教神父们看来,短暂的此生只有融入到永恒的来世,才能构成完整的生命;而为了使此生过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人们必须首先了解死亡在衔接此生与彼世中的独特作用。如此看来,基督教是要人们把对死亡的理解看作是理解现实人生的一个前提,即所谓“未知死,焉知生?”《死亡与超越》一书各章节,正是围绕这一中心主题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开叙述的。

基督教死亡观的精神实质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发生根本变化,这正是林先生从源头上去追溯构成该死亡观各要素的依据和意义所在。在林先生看来,基督教死亡观是两希文化互相碰撞的产物,它发端于草根,中经教父的演绎,最后流布于包括普通民众和王侯将相在内的整个基督教世界。正是因其广泛的波及面,基督教死亡观作为一个整体,才成了不折不扣的“通俗信念”。从文风上看,《死亡与超越》一书笔法从容,择辞讲究,说理深入浅出,论证趣味盎然,学术性和可读性浑然一体,真正起到雅俗共赏之效。从撰述立场看,读者的确可以感觉到作者对其叙述对象的一丝同情和牵挂;但同样明显的是,作者作为一名“外邦人”,始终与其叙述对象保持着理性的距离,这在跟风逐潮的当今社会里,确实给人一种“不合群”和独来独往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好是坏,读者自能明判。最重要的是,《死亡与超越》一书充满着灵性的内涵。

当我们跟随着林先生的引导从彼岸世界的神奇之旅再重新回到现实人间时,虽然难免有些许怅然若失之感,但却已经拥有了经受过精神洗礼后的清爽。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