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小别离”折射中国教育深层困境
“你今天进不了前100,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小别离》中方朵朵的妈妈童文洁如是说。这句经典台词道尽中国式父母的焦虑,令许多父母深有感触。改编自作家鲁引弓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小别离》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低龄留学热潮”引发热议。
《小别离》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面对孩子升学、留学的故事,中、高考的压力和日渐低龄的留学热潮,许多家庭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三个分别代表了中国普通、中产以及富豪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现实中较为典型的家庭形象,令人深思。那么,作为国际教育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时评
#0066ff
十几年来,国际部学生的家长会上,家长总是会提出同一个问题:“我的孩子能考上排名多少位的学校?”
“排名”,无形中成为了很多中国家长和学生衡量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而很少有家长针对学校的专业排名、本科排名、地区排名,大学所在城市的经济类型、人种结构、发展历史提出疑问。当然,更不用说对大学的消费水平和生活便利程度、学校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合作企业提出更细节化的问题了。
真正考验学生的是学科知识,留学不理性隐患多
其实,世界名校真正看中的,是一个学生的学术基础、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当下,国内留学消费的不理性行为和认知不到位,很多中国孩子在国外留学后出现适应难,甚至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为此,有些认识问题必须厘清。
留学前不能脱离学校教育,具备全面生存能力再出去
中国学生留学面对的考验是学术英语的考验。进入海外大学的学生都要学习几十门专业课程,而学生不仅要满足专业课对专业单词和英语语法的要求,更要能够高水平完成学术的研究和论证过程,需要学生用具有创造力的思维、专业的单词和娴熟的表达,以及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去获得毕业资格。因此,留学前决不能脱离学校教育,因为只有学校才能让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获得滋养。
留学是一个生活过程,孩子需要具备全面的生存能力。当孩子踏出国门的一瞬间,所有的生活问题都会摆在他们的面前。孩子在踏出国门前,应该经过全面的生存教育,包括医疗急救、灾难避险、烹饪、社交礼仪、维修、健康等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劳动和承担责任的习惯。
自我管理能力是基础,“热爱祖国”是全球时尚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是留学成功的基础。留学生中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主要原因是孩子在面对成绩下滑、作息时间紊乱、被各种娱乐行为所诱惑等情况时,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因此,一名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必须提前1至3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欲望控制能力。
“热爱祖国”是一种全球时尚并且是与世界沟通的基础。在世界各地,爱国都是被每一个人尊重的品质。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一个人希望在世界舞台上获得高度的认可和尊重,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未来职业目标应该成为留学的指南针。留学,不仅是为了一纸光彩的文凭,更是为了创造未来属于自己的职业目标或者创业目标。国际化的视野、多元化的知识、全球性的人脉和无限的创造力,都是达成目标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留学专业的选择,进而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以及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活和寻找发展机遇的城市,都应该在基本划定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范畴的前提下搜索和决策,而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论证、修改自身发展目标的过程。
明确的学科兴趣是关键,传统文化技能为留学“加分”
研究兴趣(Research interest)或者激情(passion),是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这些知名大学的社交中经常被提到的词汇。世界重量级学者们如果对学生感兴趣,便会问一句,“你的研究兴趣是什么?”这是个很有智慧的问题。一个问题就能够问出,“这是个有思想的人吗? 这是个有勇气的人吗? 这是个热情的人吗? 这是个肯钻研的人吗?”紧接着的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问题,将会是回答者对所答领域的哪个方向感兴趣? 为什么感兴趣?这个研究兴趣将会为研究领域或者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每个留学生都是本国文化的代言人,若拥有代表本国文化的学识或者才艺,不仅能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还能为自己的留学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与国际接轨,与世界融合,就要带给他们没有而我们特有的。
北京私立汇佳国际学校董事长 王志泽#0066ff
从教育生态方面来说,教育需要一个完整的环境。完整的环境包括家庭、社会的环境完整。完整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一方带着孩子出国留学,这样不完备的家庭环境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所谓的“低龄留学”,年龄不是绝对的,跟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关。国外的教育有其先进性。但是过早进入西方的教育一定会造成母语、母文化的缺失,同时,过早接受西方教育,建立西方的思维模式成为“香蕉人”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未来的世界人是需要孩子具有准确的身份认同,做一名世界的中国人。中国的世界人才是中国孩子未来立足世界的优势所在。
从教育的原理来说,只有符合教育规律,能够提供适合、满足孩子差异化发展的教育生态才是好的教育。
当前,中国的传统教育因为被应试模式束缚了手脚,变成了一场选拔教育,把不能够考取高分的孩子定义为失败者。而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低龄出国留学,则是为了逃避应试教育。但是,出国并不是最好的和唯一的逃避方式,国外的教育并不全代表国际教育,而真正的国际教育是需要尊重母语、母文化和让孩子具备明确的身份认同。
一个好的国际学校,应该按照教育规律进行双语、双文化的教学,注重对孩子母语、母文化的培养,从小培养孩子的身份认同感,培养孩子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情怀,能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与世界沟通的世界人。而这样的学校,可能更适合中国孩子和中国家庭。
对家长而言,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家庭能力,为其选择合适的教育,并不一定要局限在低龄出国留学这一种选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