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高等教育

人大外语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平专访

作者:王晓珊
Aa
  • -   
  •    +
王建平: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美国研究学会理事、中华美国学会理事、《外国文学研究》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与文化批评。代表性著作有《约翰·巴斯研究》 《美国后现代小说与历史话语》 《美国战后中国学》等。

最早可以追溯到陕北公学的人大外语教育,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和较为完备的发展基础:上世纪50年代辉煌的俄语教育;1978年复校即开展的英语教育,涵盖英、日、俄、德、法等五大语言种类的良好教育基础;100多位专职教师组成的教育团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近年来,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拓展发展思路、全力改革创新,成为一个在国内高校外国语言文学领域颇具知名度的研究型教学单位。日前,在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平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人大外语教育的特色发展历程。

转变思路 建设一流学科

据王建平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以培养抗日干部为目标的陕北公学,学校自建校伊始便设立了外语学科。1950年,以后来的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同时,一支公共俄语教学队伍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组建而成。“所以,从建校之初,人大外语学科就是作为服务型、辅助型的学科而存在,为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教授公共外语课程一直是人大外语教育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学科,外语学科很长时间以来在人大各学科发展中落后于第一梯队。”王建平说。

2007年1月,人大聘请英语教育界著名学者何其莘教授担任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其莘提出,要将外国语学院由讲授公共外语课程为主的辅助型教学单位向以建设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的研究型教学单位转型。同年,外国语学院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各语种教学大纲,梳理各学科的脉络,充实调整了本科教学计划,按照新教学大纲开设了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知识必修课,新的教学方式次第展开,外语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学院参照国内博士点单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重新制定了英、德、日、俄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在逐步理顺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院编辑印刷了“外国语学院本科教学概览”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学概览”,使学院的基本教学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2011年3月,外国语学院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外国语学院的转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王建平告诉记者,尽管人大外国语学院于2007年正式提出转型,但多年以来学院始终在各方面增强着实力。1987、1997、1999、2003、2005年外国语学院分别获得英、日、俄、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学院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后,又于2014年获得法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MTI教育中心成立。至此,人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层次、结构、规模上都迈上了新台阶。

“在各语种专业中,英语专业的力量始终比较强大,在师资队伍、学生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都发展得更快;日语专业也位于全国领先水平,在人才引进、国际合作、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外国语学院也制定了自己的‘十三五’规划,力争在未来五年中真正进入全国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行列,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王建平坚定地说。

因材施教 开展特色教学

正在研制中的针对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近年来备受关注,预计将于年内正式颁布。在王建平看来,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都对高校外语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新标准、新政策的出台是期待之中,而人大早已将改革融入每年的教学计划之中。

据王建平介绍,人大的公共外语教学正在探索一条具有鲜明人大特色的改革之路。2013年,人大开始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路线图》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为“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国际交流”。为实现该培养目标,外国语学院联合国内外重量级语言专家及语言测试机构制定出《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该标准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出了统一要求,为其口语学习指出了明确方向。今年,人大又实施了与之配套的《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写作能力标准》。这两个《标准》的能力构成均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等方面,并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能力等级分类和描述,将学生的英语能力分为三等六级,从而有效检测其口语和写作水平。

此外,从2013年起,学校每年从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中挑选100名英语口语及写作能力突出的学生,组成4个英语实验班。实验班学生除了学习各自的专业课程外,还要完成实验班的学习任务。在为期3个学期(含暑期选修课程)的学习结束后,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实验班结业证书,成绩优异者则可继续进入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学习阶段。“这种培养模式旨在为优秀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高新平台,使其将来不但能够娴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业务活动,而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王建平说。

明确定位 科学规划未来

针对相当一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超越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王建平表示,其实这一现象在人民大学早已出现。“随着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天然优势越来越小,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讲,没有优势可言,所以现在英语专业的学生压力非常大。”王建平表示。在他看来,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着力处理好专业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关系。

首先,英语专业学生应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使自己的语言技能达到专业水准,听、说、读、写样样出类拔萃,同时还要扎实掌握外语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在任何一个时代全社会都会对英语专业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

跨学科学习即通识教育,即英语专业学生还要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无论是文学、政治还是外交,专业不分高低贵贱,但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愿意抱定终身的方向。“专业训练的模式长久以来业已形成,通识教育则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当然,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高校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优势,高校一定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充分受益。”王建平说道。

王建平同时强调,现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教育,每所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特点来设计更为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人大外国语学院亦凭借自身在法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国际新闻等领域的显著优势,致力于培养在以上领域能力突出的专业外语人才,不仅为学生搭建教学平台,还要为学生搭建专业的职业平台。

王建平表示,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外语教育平台、公共外语教育平台和外语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服务于国家建设,力争达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外语教学水平。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