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高等教育

清华外文:肩负起人文学科“ 旧邦新命 ”的历史使命

作者:王晓珊
Aa
  • -   
  •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源自《诗经·大雅·文王》,70年前由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浓缩为“旧邦新命”四个字后被广泛传播,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颜海平看来,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清华外文人而言, “新命”就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全面探索建设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发展为导向、以学术研究为支撑的外文系,以“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教育积极、主动回应中华文明如何在现代世界的大变局中绵延更新这一历史命题。

今年3月,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会召开,标志着酝酿了一年多的清华外文人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作为全校38个院系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文系的此次改革将对全系乃至全校外语教育的未来五至十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启动于2010年的新一轮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从全球化的大背景思考和定位学校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全方位、多样化、高质量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清华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这一改革方向为外文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在美国一流高校任教20年并在国际人文学界具有持续影响力的颜海平教授于2014年秋接受清华大学聘任担任外文系主任,并随后成立了以颜海平、张文霞、陈永国、曹莉、杨永林、王成、邓深等资深教授和青年教师为成员的人事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全系的人事制度改革筹备工作。在经过为期一年多的深入调研与论证后,外文系最终确立了“加入文科高原、瞄准世界前沿、追求清华标准的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发展目标。

革故鼎新 锐意进取

此次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一项改革举措当属外文系学科建制的更新,即将原先以国别语种为单位的教研组改为八个以学科发展方向为抓手的学科群,而这一构想的最初建议者是综改组成员之一、外文系副主任陈永国教授。在高校外语院系任职近40年的陈永国对外国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陈永国看来,外文学科是高校所有学科中最具有跨学科、跨文化性质的学科。首先,作为沟通的桥梁,外国语言可以联结不同的学科和文化,这是其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从内部特征来看,学会一门外语就等于学会了一种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内嵌不同的文明、文化、思想等,一种或数种外语和本族语综合在一起的、经过心理内化所形成的能力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被运用到任何一项工作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许多从清华大学走出的大师最初都是从外文系毕业的,这说明把外语作为国别性的交流工具进行教学并不科学。以国别语种为单位的教研室就像建国初期的人民公社,不同的生产单位各自为阵,即使同一个二级学科下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方向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不利于跨学科的发展。”陈永国说。

据陈永国介绍,外文系的学科建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即更新完成,八个学科群中,语言、心理与认知,语言、教育与应用,语言、文化与社会三个学科群属语言学研究领域,欧美文学与批评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东亚语言与文化属文学研究领域,翻译学与跨文化研究属翻译学领域,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上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划分,而将其划分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为跨学科留出了充裕的发展空间。 “由颜海平教授建议、综改组和系务会集体探讨之后,我们还在原来的国别基础上增加了文学史、思想史和文明史研究这一学科群。如果说文学史相对局限于文学领域的研究,那么思想史和文明史的研究其实既是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研究的起点,又是这三者的升华,其最后研究的落脚点还是在思想史和文明史上。”陈永国解释说。

综改组成员、外文系党总支书记张文霞认为,学科群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形式或名称的改变,它使得整合型、团队型的跨语种、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成为可能,对于外文系人事改革和长远发展所需要的队伍结构和学科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历史契机、重新界定专业范畴属性、在挑战中把握自身价值奠定了必要的学理基础、学科基础和队伍基础。

“学校在本轮人事制度改革中明确指出,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探索建立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体系。学科群的建立让教师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一名人文学者的价值,其学术研究的方向性和着力点更加明确,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更加自信,这是学科群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从教学层面讲,教师们也进一步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还要兼顾人文性,通过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课程传达有意义的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我们每一个外文人的责任。”张文霞说, “任何一次大的改革都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冲击,老师们如果不能意识到此次改革的契机就会感到某种不安和焦虑,这是正常的。我们应该跳出自身的某种局限,意识到当前的改革势在必行并积极、从容地迎接改革,挑战自我。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成功经历。”

张文霞强调道,从复系之初结合理工科专业需求开展的以科技英语为特色的外语教学,到90年代中后期致力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到在新百年的全球环境中重新思考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实现新的发展,清华外文在始终与时俱进的同时深化、发展着清华特色。

融会贯通 人文日新

从清华国学院开始,清华文科学者就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理路,注重会通一直是清华文科独领风骚的重要因素。今年四月正式成立的世文院立足清华传统会通理念,对接并加快外文系八个学科群的发展提升,以当下和未来国际间跨文化人才需求为导向,兼具外国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之核心能力为目标,以双语暨多语种能力、跨文化思维与中国价值为本的国际对话能力培养为内涵,是清华大学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加强文科发展的一项新举措,为清华外文人文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陈永国目前担任着2015级和2016级世文班班主任,据其介绍,世文班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综合了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经典课程与欧美大学英文系的经典课程,为世文班授课的是一支涵盖清华文、史、哲、外相关系别以及来自密歇根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等美国名校、实力雄厚的资深师资团队。今年4月,世文院与密歇根大学研究员学会合作成立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从近千名三年制研究员申请人中,通过密歇根大学两轮评选、清华大学两轮评选胜出的首批3位世文博后研究员分别来自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他们于今年9月到岗即开始为世文班授课,加盟清华世文外文的国际化教研团队,进一步推动着世文班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提升。

陈永国介绍说,世文班目前开设有“西方文学经典”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 “小说阅读与批判思维”等课程,学习材料均为中英文原典。 “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对世文班的要求远远高于普通英语专业的同年级水平,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方面的训练尤甚。世文班学生在入校时就已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继承清华外文人文传统的历史使命,并对学业的难度从一定程度上做好了心理准备。”陈永国说。他相信,在外文系和世文院共同搭建的这一高水平、国际化学习平台上,学生们凭借文、史、哲、外的知识构架以及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在将来从事任何一个学科的深造都会取得非凡的成绩。

“百年清华,人文日新。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过作为人文学科的外语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逐渐成为清华外文人的共识。”张文霞说。她表示,在面向全校学生的英语课程体系中,旨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外文通识系列课程目前已构建完成了文学系列、文化历史哲学系列和科学伦理系列共26门类课程供学生选修。与此同时,英语专业的学生则更加需要对自己的专业进行重新理解和认识,语言不仅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工具,更是一种心灵层次的跨文化交流的载体和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加强自身英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思考、阐述问题时展现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显示出不同的层次。 “正如颜海平教授所言,母语能力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中文素养,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在国际环境下凸显专业优势。”张文霞说。

张文霞表示,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提到, “清华大学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这一高远而具体的目标对清华大学包括外文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外文系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探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将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旧邦新命,路途正远”,肩负民族使命的清华外文人正朝着既定目标坚定前行。正如颜海平所展望的, “我们选择了对领域发展之关键契机的自觉,选择了回应一个学科走出被动、主动更新的历史要求,我们将为建设世界一流清华大学战略的实施, ‘由阐释世界以叙述中国’,为自诞生起和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水木清华,健康工作、主动创新。”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