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下一个十年将走向何方?
今年是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十周年。4月15日,MTI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7年年会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同济大学举行。近500名外语语言学专家、学者以及外语机构负责人齐聚上海,围绕MTI过去十年中的成果与问题以及对下个十年的展望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翻译人才,从根本看是应能促进国家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的发展。”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主任委员黄友义坦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将中国文化和语言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尽管中国目前215个院校有翻译硕士授予点,但能够满足‘一带一路’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化的职业翻译人才及语言服务人才仍十分缺乏。”
黄友义特别指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才刚刚起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60多年来首次提出的一个涉及60多个国家的国际合作倡议,让沿线国家民众知晓“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懂得当地语言的翻译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仲伟合则以“十年扬帆,蓄势远航”为题作了主旨发言,并回顾了MTI教育的十年发展之路。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MTI学位点215个,MTI招生人数由2008年约350人,发展到如今每年招生超8000人。截至今年1月,全国MTI累计招生44111人。仲伟合表示,该专业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7000余名毕业生。十年来MTI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当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满足国家和经济社会的需求,MTI教育任重道远。“下一个十年,针对MTI教育的八大问题,需要更加注重‘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强调一个意识(质量意识)和六项工作,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推进两个创新。”仲伟合说。
而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琳看来,“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端翻译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融通中外话语的意识与顺应意识,交际翻译的思维方式与国际视野,注重培养翻译新概念和新术语的能力;同时要构建科学系统的翻译教学资料库与评价系统,并对学习者的翻译进行科学评价;还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与职业习惯等。
据悉,本次年会特设“海上论坛”,参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校企对话: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驱动下的口译教学”这两个热点话题,与业界企业代表、高校教师激情对话,共创人才培养及校企合作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