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经典
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 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 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1月1日是西南联合大学80周年校庆日。今年的这一天,90余位西南联大老校友与四校师生代表约近400人齐聚 燕园,共同纪念西南联大取得的辉煌成就。
80年前,1937年11月1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 大学三所名校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因抗战形势紧张,该校在1938年迁校昆明,是为史上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8年的艰苦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取得了大量卓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培养出一批学术大 师和治国栋梁,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中国高等教育竖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其教员是“教授中的教 授”,学生是“精英中的精英”。正如联大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物理系 1938级校友杨振宁院士在“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 说,西南联大前后只是有8年多时间,可是这8年多的时间教育出来的学生,对于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发挥的影响和贡献是没有办法描述的。
“我在西南联大呆了7年。前四年读本科,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写学士论文,感谢吴先生把我带到了对称性这个领域;接着两年跟着王竹溪先生攻读硕士学位,王先生把我带进了统计力学领域;最后一年我在联大附中做教员,大量时间仍留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我向马仕俊先生学到当时最尖端的理论物理‘场论’。我很幸运在困难时候仍然得到那么好的教育。”杨振宁感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西南联大机械系1943级校友郑哲敏院士在纪念大会上回忆起了西南联大的老师。“联大的老师对教学都十分认真,向来以严格著称,有的老师教书特别热情,能激发学生的自学欲望,是培养研究能力的 好方法。”郑哲敏说。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西南联大?既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大 学办学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大师,也因为它代表了大学的真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该有什么样的面貌。
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在当时,西南联大培养了中国大量科研人才,为中国学术事业发展存留了火种,为国家教育文化事业贡献了力量。在今天,西南联大早已成为知 识分子心目中的殿堂,是学术理想的象征,每逢谈及“大学精神”“知识分子精神”之类的话题,西南联大就是一个经典的符号,进入了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叙述的经典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