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经典
五大文豪手稿集体亮相 讲述英国文学与上海的故事 大英图书馆“珍宝”在上图展出
《简·爱》的手稿、劳伦斯的亲笔信、雪莱的十四行诗、狄更斯的私人藏书票……备受关注的“文苑英华——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3月15日至4月15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展,本次展览在全新的语境下呈现大英图书馆馆所藏瑰宝,共享文学的奥妙。
据了解,此次展览历经1年的准备期,集结了夏洛蒂·勃朗特、查尔斯·狄更斯、珀西·比希·雪莱、T.S.艾略特和D.H.劳伦斯,英国五大文豪的手稿以及这些巨著在中国文学译介中留下的重要作品。
这些珍稀藏品包括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原稿,以及最后一章的名句“读者,我嫁给了他”;T.S.艾略特的《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诗歌草稿,包括讨论猫行为的信件;D.H.劳伦斯的信件,其小说《虹》及其出版禁令;珀西•比希•雪莱献给拜伦勋爵的十四行诗草稿;查尔斯•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的五页原稿等。
与此同时,英国文学作品在华传播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50余位翻译家的作品、手迹也将集结亮相,向人们直观呈现英国文学是如何通过中文译著、编著与上海这座城市产生共鸣。展出的文献包括,萧伯纳1937年7月10日给上海戏剧家黄佐临的题词手稿原件,热情地表达了“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发表于1872年5月《申报》,我国最早的小说译作《谈瀛小录》;发表于1873年1月《申报》馆文学期刊《瀛寰琐记》,中国近代首部长篇翻译小说《昕夕闲谈》;我国著名翻译家屠岸在沪翻译中国首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所用的原版书;狄更斯的个人藏书与藏书票;劳伦斯限量签名版诗集《三色紫罗兰》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初版限量签名版;《张元济日记》手稿中关于我国著名翻译家林纾的英国小说译作出版的相关记载等。
本次展览的英方策展人亚历珊德拉•奥特表示:“没有什么比看到第一手原创手稿更令人兴奋。无论是夏洛蒂•勃朗特一丝不苟的原稿,或是查尔斯•狄更斯匆忙而凌乱的草稿,他们都展现了作家们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简·爱》的横空出世不仅改变了英国文学,也影响了世界文学的进程。 从手稿中,能看出作者创作和出版过程的细节,能看到19世纪的创作环境对作者的身份认同的影响。对于这部巨著,19世纪读者的视角与现代人完全不一样,这是非常有趣的部分。”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久远,加上运输过程中不免对展品造成损伤,因此,每件手稿最多展出3个月就要进入休眠期了。” 亚历珊德拉•奥特介绍说。
据了解,上海作为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许多英语文学首先通过上海进入中国,随后藉由这座城市深厚的翻译出版底蕴来拓展读者群。中方策展人黄显功表示,英国文学享誉海内外,译介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事实上,英国文学在华传播史上,上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有资料表明,我国近代外国小说的翻译发轫于英国小说,始见于上海的报刊。比如,我国最早的小说译作 《谈瀛小录》,便翻译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 《格列夫游记》。不少英国名家名作的首个中文译本也是在上海出版,比如第一部多卷本 《福尔摩斯侦探全集》、弥尔顿的名诗 《失乐园》 等。此外,许多英国作家在上海的访问与互动,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篇章。1920年1月,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毛姆入住上海礼查饭店,他的中国之行,诞生了《在中国的屏风上》;在1938年抗日烽火中来到上海的著名诗人奥登,激发了上海诗人邵洵美抗战诗歌的创作与翻译,演绎了一段诗坛佳话……
除了可以欣赏大量文学珍品,此次展览期间,上海图书馆还将陆续开展一系列致敬英国文学的读者活动,如“英国文学作品翻译比赛”、“英国文学作品朗诵比赛”、“英国文学专题讲座”、“英国文学作品阅读专架”,上海文化名人“‘我与英国文学’寄语手迹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