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学堂
王敬慧:一个清华人在厦门大学的人文之旅
4月中旬,厦门大学承办世界人文大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文学者提供了探讨推进世界人文交流的平台。作为一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参会者,笔者在厦大经历了一次有趣的人文比较之旅。
第一天,会议发起者熊秉真教授就给大家播放了厦门大学的校歌: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笔者欣喜地发现这首校歌的作曲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先生。听着旋律悠远、荡气回肠的校歌,笔者恍若回到了清华。这首歌促发了笔者作为清华人文学者对厦大人文精神的思考。
首先,这两所学校不仅校歌相似,校训也有相似的措辞,但相似之中又有些许不同。
清华的校训起始于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的演讲。他以《周易》的乾卦与坤卦激励学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精简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厦大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后半句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笔者看来,厦大与清华的校训异曲同工,都在谈人的人格完善与担当,而“止于至善”与“厚德载物”的关联恰恰在于“上善若水”。“至善”的状态应该是“水利万物而不争”。
其实,这种感悟的另一个原因来自厦大校歌中的“南方之强”给笔者带来的思考。《中庸》中有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在孔子看来,南方北方都可以强,但是特点不同——南方的强像君子:用宽厚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润物细无声;北方的强就像枕着兵器铠甲睡觉,好斗到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这是北方的强。
其次,大会的几天中,笔者一直在观察厦大的这种“南强式”的“宽柔以教”。
这所学校对待学生从微小细致处见用心。学校为在校生免费提供米饭、紫菜汤、矿泉水、WIFI和卫生纸,每年支出近千万。其实从个人角度乍一考量,消费看似不大,但是累计起来,即便是每人每天消耗1元钱的米饭、1元钱的汤、1元钱的矿泉水,一年下来,每人可节省1千元,对于学校而言,4万名学生就是4000万。厦大的学生懂得感恩学校的宽厚吗?
从此次接触到的会议志愿者所做的描述看,他们对厦大给予学生的照顾非常感激,仍然带着感恩之情描述当时的老校长朱崇实教授为什么做出米饭免费的决定,以及他倡导开设的高尔夫球课、爬树课和潜水课。
这位老校长的两句话很值得思考:“学校对于学生永远是最宽容的,但是,如果把宽容当成任性,当你到社会上,还是一味任性,不理智的话,可能会吃亏,甚至摔得鼻青脸肿。”还有一句是:“你们要牢记每一个帮助过你们的人,虽然他们不图回报,但你们却要常怀感恩之心,要有大爱情怀,当他人、当社会、当国家有需要时,你们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伸出双手、贡献力量。”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厦大有这样的氛围,听外文学院张龙海院长讲,去年一位外文毕业生给母校捐款,学校决定用该毕业生的名字冠名外文楼。
最后,作为比较文学的学者,笔者最喜欢的是深度了解了林语堂先生。
他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笔者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重要的座右铭。在厦大群贤楼的校史馆里,笔者了解到林语堂以及他们林家对厦大的人文学科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林语堂在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的一年间,对国文、外语、历史、哲学各系科的课程进行了调整,修订教学大纲,高薪聘请许多知名教授、学者来厦大任教,其中包括鲁迅。林家还有多人曾经在厦大工作过,比如林语堂的大哥林景良曾在国学院做编辑;二哥林玉霖在哲学系任副教授,六弟林幽是厦大外语系讲师。下一代中,林语堂的侄儿林疑今也执教于厦门大学外文系,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曾担任厦大外文系主任,是《永别了,武器》等几十部经典小说的译者。
作为优秀译者,林语堂与林纾也有可比较之处。《林语堂自传》中曾描述他与二姐如何醉心于阅读同乡林纾翻译的作品,但是他知道“事实上林纾不识英文,完全是靠一位魏先生将国外文学作品翻译成福州话,然后这位伟大的作者再用美丽的古文写出整个故事。”林纾的这种创作式翻译必然对林语堂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林语堂与林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英文功底非常扎实,以至于他用英文创作的《吾国吾民》 《生活的艺术》以及《京华烟云》在英语国家拥有大量读者。而他的汉译英作品,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明清小说,亦或是翻译兼评论的《中国画论》与《苏轼传》等,用词精准,丝毫不惧任何对翻译吹毛求疵者的对照与推敲。
其实作为清华人,秉着见贤思齐的态度,必须承认厦大确实有一些清华没有的优势,比如厦大美丽的自然风景。
五颜六色的厦大,南有沙滩,北有古寺,中间有芙蓉湖与黑天鹅。南普陀寺的僧侣与厦大的青年才俊比邻而居,古朴自然与现代摩登交相呼应。美丽的芙蓉湖已经够让人羡慕的,而厦大的校园里居然还有自己的水库;给学子们提供免费矿泉水的水厂大门外,有一尊倡导“上善若水”的老子雕像来把门;清华有个情人坡已经让我们很自豪了,然而厦大竟然有一个幽深的情人谷,里面小桥流水恍若仙境。笔者很是羡慕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也赞叹他们的敬业与好客。
但厦大最值得学习的是它的感恩教育以及与对人文学科的重视。这两点在当下的意义尤其重要。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一个特色是独生子女居多,很容易将被给予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缺乏感恩意识与担当情怀。而厦大向学生们强调,知恩图报并不是要你一定直接回报施恩者,而是回馈整个社会,将爱传递下去。
再想想厦大建校背景,1921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阶段,而创始人陈嘉庚先生认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宁可卖掉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比当时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更强,我们更应该发扬他的这种办学精神以及对人文学科的重视,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文/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王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