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专题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作者:田文
Aa
  • -   
  •    +
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 ,

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 ,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

中国上线的在线开放课程达1.25万门,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91门,选学人数突破2亿人次,

超过6500万人次获得“慕课”学分,

⋯⋯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5月16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深刻阐述了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促进智能时代教育发展创新、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我们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本次大会达成了《北京共识》,指出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描绘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蓝图,提出了“人工智能+教育”全球合作发展框架。

人工智能: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道,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将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通、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整体运作流程改变,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 ,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 的教师和近50% 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推动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

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导学与评价,促进人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的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服务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学习1.0’转向‘学习2.0’。在目标上, ‘学习2.0’将从掌握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向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全人教育;在观念上, ‘学习2.0’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在环境上, ‘学习2.0’将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教室,而是注重课堂学习、校内实践、社会实习、全球交流;在方法上, ‘学习2.0’将更加强调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和深度学。”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

人工智能步入课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已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规划布局。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发展智能教育。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高等教育领域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发展。2019年2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探索。这些学校在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个性化的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小木”被应用到课程中,它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了庞大的知识图谱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答疑、导航、推荐等服务,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减轻了教师和助教的负担。

大数据分析也在清华大学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活跃度趋势、得分分布、观看视频情况等内容形成的大数据,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后,可以提供给老师,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制作的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小车等作品体现出该校个性化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十一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学校分析研究了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清楚地认识到“编程就是人机之间对话的语言”。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顺应趋势不断迭代,期望助力学生成长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军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产品的使用者。

为了更好地识别、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搭建了智慧校园平台,构建了自动化排课、阅卷和诊断系统,在学生的优势识别、潜能发现和规划引导方面起到了精准到位、提高效率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构建起从通识教育活动,到常规信息技术课程,再到高端课程项目研究的融合性课程体系。

据了解,十一学校开展的通识教育主要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要包括日常体验活动及各类人工智能沙龙。常规课程在前半学期进行Python基础语言学习,后半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在智能博弈、程序设计与算法、开源硬件、机器人技术等16个模块的课程选修。而高端项目主要面向对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方向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项目、跨学科的人工智能研究性课题等。

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业内专家表示,要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一个“向善”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公平、开放、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各国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

“人工智能发展在为人类发展提供无限可能的同时,也面临着可知和未知的问题,所以,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各国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士携手合作,共同攻关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问题,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市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表示,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各国和国际组织在人工智能政策层面开展对话,将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发展走向开放、公平和包容。各国需要加强对话与合作,为打造一个全球普惠性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而共同努力。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