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出版
外语界专家纪念《中国外语》创刊15周年——回顾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发展历程 展望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方向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总结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70年的建设经验,推动新时代外语教育科研发展繁荣,9月19日至21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外语编辑部主办的“中国外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国外语》创刊15周年纪念”在北京举行。来自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学会以及全国各大高校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论坛。
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处武世兴处长、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晓光总编辑、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罗选民会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贾瑞武副总编辑出席论坛。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事业部肖琼主任主持论坛开幕式。
武世兴处长指出了当前外语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推进新文科建设。他表示,重视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助于“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在专业课程中合理融入明确的中国特色价值观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罗选民会长认为, 《中国外语》注重学术专家引领与理论创新,在国内国外均得到广泛认可,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形式之一。他表示,作为国家一级学会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将一直是《中国外语》的有力后盾。陈晓光总编辑肯定了《中国外语》创刊15年来取得的成就,鼓励期刊在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走过70年之际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与更大胆的创新精神,为我国外语人才培养、外语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胡壮麟,国家教材委员会外语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等专家做主旨发言。
会议期间,高等教育出版社还为《中国外语》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和特约审稿专家颁发了聘书。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上,外语学术界及教育界专家汇聚一堂,书写智慧,共话外语学术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共瞩高等外语教育的改革与举措,共同为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和外语教育出版事业助力。
专家视点
北京大学教授胡壮麟:多元文明下的国家语言战略
语言是文明、文化认同的核心因素,许多国家都在制定多元文明交融下的国家语言策略。我国高等院校应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和评价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完善配套资源,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完善外语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积极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重任。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国外高校外语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高校外语类一流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流专业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孙有中深入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外语教育发达国家若干著名高校具有悠久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外语专业培养方案,揭示其办学理念与有效举措,以期为我国高校外语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胡开宝: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发展
外语学科应当着力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打破专业壁垒,包括人文社科内部及其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壁垒,设置文文交叉和文理交叉专业,以培养科学哲学家、科学思想家等新型人才;外语学科应当开展以数字化、数据化和可视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并以跨学科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服务于社会。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
英语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世界通用语言。由于英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我们经常说,走向世界就得首先走向英语世界。如果不会英语,我们就无法准确有效地得到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无法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对于我们从事外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而言,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重任。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外语优势,才能有效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