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教研
牢记使命 砥砺奋进——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顾并总结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7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暨《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新书发布会9月6日在京举行,教育部领导、北京外国语大学领导和为新中国外语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以及各界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主题为“牢记使命,砥砺奋进”。
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王定华指出: “新中国外语教育高端论坛旨在共庆华诞、共襄盛举、共叙历史、共享荣光;回眸外语教育发展历程,讲述外语教育励志故事,梳理外语教育成长脉络,总结外语教育成功经验,谋划外语教育未来发展。”王定华强调,不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还是如今的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都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时代,外语教育要不断发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强音,发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国家经济腾飞的强音,发出自信坚定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强音,发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及世界和平发展的强音,发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强音。如今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外语教育必须立足新时代,担负新使命,做出新贡献。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刘利民会长应邀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利民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砥砺奋进的亲历者,也是新中国外语教育飞速发展的见证者。他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一书的出版,并对我国外语教育发展提出了期待与建议。第一,外语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服务国家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进展。随着中国日益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国家迫切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需要语言助力,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这份责任与使命,并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行动中。第二,外语教育要坚持开拓创新,关注真问题,采取真行动,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变革,在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上创新。第三,外语教育要坚持教师为本,提升教师能力,重视团队建设。外语教育能否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最终取决于广大外语教师的眼界、格局、能力与素质。最后,刘利民还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研社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教育部高教司徐青森副司长到会祝贺论坛的召开。他在讲话中表示,外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外语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至关重要。为此,外语院校要树立宽广的视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备国家所需,在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认真谋划和推动高等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中华文化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输送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来自各界的顶级专家共聚一堂,总结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来的发展经验,共同探讨外语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必将为深化外语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
论坛同时发布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出版的新书——《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全书分为前行之路、大学之道、大师之智、风云之声、名士之音、奋进之笔六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和群体,立体呈现了新中国70年外语教育发展的成果和脉络,系统论述了外语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全面反映了新中国外语教育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成果、新材料、新数据、新观点。
《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作者均是深耕外语教育领域多年的专家学者、院校领导、外交家与文化出版人士,其中伊莎白·柯鲁克、陈琳、梁敏、梅兆荣、胡文仲、黄建华、刘道义、张幼云、薛建成、尹卓、文秋芳、冯存礼、龚亚夫、李朋义、史铁强、王守仁、修刚、隋然等出席了论坛。大家一致认为,该书出版是全国外语教育界的共同期待,体现了中国精神,传递了时代心声。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问题、反思与期许、责任与担当各抒己见,为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
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袁军主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及各界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党总支书记王芳出席会议并发言,副社长刘捷对该书编辑出版情况做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