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致经典

高校国际化制度建成 “走出去”步伐加快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在京发布

作者:陈叶岚琦
Aa
  • -   
  •    +

10月17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负责的《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在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发布,协会秘书长赵灵山主持了发布会。

据了解,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现状,做好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数据建设,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14年起探索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工作。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的通知》,明确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作为一项年度工作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负责组织实施。今年,教育部国际司下发《关于开展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调查工作走向深水区。

2019年度国际化调查面向全国范围内263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院校,实现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有效覆盖。本次调查,全国1243所本科院校中共有986所院校填报调查问卷,其中有效数据占比79%,全国1388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则共有928所填报调查问卷,有效数据占比67%。对此,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周燕表示:“这是我会开展国际化调查工作以来填报率最高的一次,为客观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奠定了基础。”

全外语授课专业占比小 院校国际话语权待提升

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时,需要考量许多指标,其中“师资”指标最直接地显示了当前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化调查显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外籍教师数量差异巨大,本土教师仍是教授外语的主力军;尽管拥有海外博士学历的本土学者数量逐年上升,但高校教师的国际影响力水平仍然较低。

报告指出,平均每个本科院校拥有18名外籍教师,占校均专任教师人数的1.8%。虽然本科院校拥有海外博士学历专任教师数量较为可观,平均每个学校约44名。与此同时,本科院校在专业领域达到较高水平的人才数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国际学术刊物担任职务的人数仅为8人。

对此赵灵山表示,“本科院校应不断推进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当前高校中的外籍教师以语言类课程教学为主;另一方面,在专业领域内学者获得国际认可程度的指标上,我国本科院校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学术领域的国际权威性和话语权有待提升。

同时,高校在学科和课程建设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化调查显示,本科院校开设全外语授课的专业占所有专业之比为5.2%;课程上,本科院校的开设外语类课程占比7.4%,使用全外语授课的其它课程占比仅1.97%。

境外办学日益兴起 高校出现“外倾式形态”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高校如何实现“走出去”?报告指出,开展国际学术科研交流合作过程中,高校出现了“外倾式形态”,即教师出访人数远高于海外学者的来访人数,高校国际化深入发展仍需加强。

调查显示,各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当年平均有116人次通过学校办理短期出国研修、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与合作交流,而海外学者来华进行短期讲学与合作研究的平均人次仅为11人,每所本科院校的校级领导接到海外来访团平均16次。

此外,该报告还列出了几项重要的“平均”数据,更好地展现了当前高校“走出去”的情况。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合作项目数平均为1.5个,平均每所本科院校当年在有效期内的校级国际合作协议数量为39.7份,平均每所高校主办或承办的一般国际会议的次数为4.2次,重大国际会议平均仅为0.3次,平均每所高校获得海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科研项目为3个,当年平均在国外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为25.3本,被外国专利机构授权的专利版权平均为1.5项。赵灵山认为,“比起一味让教师出国参会,学校本身应该尽量吸引高层次的国际学术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利用“境外办学”来实现“走出去”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报告显示,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高校共计402所,其中61所高校举办82个涉外办学机构,平均覆盖学生943人。涉外办学机构或项目的中方教师占比均为过半,外方教师平均比例为39.5%。并且,境外办学以语言类项目为主,存在着结构失衡的情况。赵灵山表示,“境外办学质量和力度还有待提高。”

教育国际化发展失衡 中部高校发展乏力

除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情况,报告还揭示了两大失衡现象。一方面,地方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国际化发展差异显著;另一方面,中西部高校国际化发展情况难及东部高校,其中中部地区高校发展尤为乏力。

调查中的“经费”指标直观反映出上述情况。东部地区本科院校国际化经费校均1005万元;中部地区校均经费506万元;西部地区校均经费仅460万元。赵灵山指出,“地方高校和央属高校在学生出国留学服务机制上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依然非常显著。”

就出国留学情况而言,不同地区与级别之间也出现了差异性发展状况。2017-2019年间,央属高校平均出国留学人数从1158人持续上升至1536人,地方高校出国留学平均人数仅从2017年的173人小幅增长至199人。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西部高校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三年间,西部地区高校平均出国人数从2017年的213人增长至2019年的312人。东部地区增长较快,平均出国人数从454人增长至541人。

“双一流”高校发展领先 学生国际化培养待加强

就分类院校来看,“双一流”高校的发展保持领先,无论是发展规划,还是师资结构、学生培养、课程建设,特别在课程建设方面,“双一流”高校要的发展远高于“非双一流”高校。赵灵山表示,“81%的高校已经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报告显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战略规划清晰,明确了党委对国际化的领导作用,建立健全了国际化工作的评估反馈机制。就师资结构而言,“双一流”高校教师国际化整体水平较好,但也应加快师资水平国际化。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目前高校学生海外交流偏少,来华留学人数也偏低,生源地结构单一,尚未形成多样、灵活和自主性较强的培养模式。与此同时,高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水平也有待提高,需建设优质国际化课程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已形成特色国际化发展道路,存在较强地域特征,需要进一步营造国际化教学科研环节,打造特色学科品牌。

加强来华留学生比重 吸引外籍教师来华就业

提及本科院校未来的国际化工作时,赵灵山表示:“本科院校国际化制度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应切实把政策制度落到实处。”当前应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国际化发展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

同时,国际化发展还应重视创新教师聘用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本科院校专业专职科研人员建设与科研辅助人员建设。“爱才、引才、入才、用才”,招聘录用优秀的外籍教师,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标准,拓宽引才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教师来华工作,推动我国科研与教学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助力。

另一方面,需要继续优化本科院校来华留学生结构,完善当前留学生奖助学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学历来华留学生比重,大力发展本国特色专业,为我国高校吸引外籍留学生助力。赵灵山认为,“我们要培养知华人士,一定要长期坚持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政策,要更好地让国际社会了解我们。”

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强本科院校全外语专业和课程建设。赵灵山认为,“这是符合国际大趋势的,是我们能够进入国际合作交流的必由之路。”当前应该增强我国院校国际化水平,创造更多外籍优秀教师来华就业机会,使我国本科教育紧贴国际教育前沿,亦可减少国外留学生的语言壁垒,提升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此外,报告提出,还应推进本科院校与港澳台地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借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深化内地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和学术上合力协作,科研成果共建共享,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大对港澳台地区中青年骨干的吸引与培养。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13028878号-12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