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天津市三十一中):只有对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了解人家说什么、写什么,才能在交际过程中用对方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我平日的教学活动中,首先会利用教材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例如在回答对方称赞时,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谦虚一些,总是说“没什么”,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用“Thank you.”,“It's very kind of you.” 等来回答。这时我会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应当应该接受。如果按照中国的方式来回答,对方会感到你自卑或无能,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其次,要做到寓教于乐。学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英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采取一些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对话、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学习和操练的环境。英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 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入乡随俗) 等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词汇量,扩展了知识面,还使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
刘向华(北京三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所以我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学生对文化的学习。以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IB 中谈国外节日的Unit 14 Festivals为例,其中就涉及到了美国的“万圣节”(Halloween)和复活节(Easter),教参中也要求老师没有必要非让学生知道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只要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就行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回答出相关问题并不难,但答完后,对文中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并没有感觉,甚至是不知所云。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网上查出有关这些节日的资料,并做成幻灯片给学生演示、讲解(包括它们的来源、纪念的对象、参加庆祝的人员以及庆祝者的服装和饮食要求),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觉得很长见识,非常有收获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但完成了本课“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教学要求,还了解到了国外人的风俗习惯,懂得了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对于我来说,使学生通过节日这一具体内容来了解一些与世界文化有关的知识,也是跨文化交际思想在我的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