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以中国视角看外国文学
近日,北京大学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我国西方语言文学大师、前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李赋宁先生逝世一周年。文学界为少了这样一位大师而遗憾,好在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依然活跃非常,备受学术界关注。日前,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在四川外语学院举行,“英国文学在中国”成为此次会议的主题和讨论的热点。
英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侯毅凌告诉记者,中国人研究英国文学与西方人研究英国文学是不同的。本次年会上,与会者更多地是以中国人的视角去看待英国文学研究,问题意识比较足,反思性更强一些,而不是简单地受制于欧美知识界的影响,对西方文化思潮盲目跟风。北京大学韩加明教授的《菲尔丁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赵一凡研究员的《钱钟书与英国文学》等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其他比较视野中的英国文学研究如“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在中国”“叶芝在中国” “亨利詹姆斯研究在中国”等均成为本次年会的热议话题。
江西师范大学王松林教授肯定了新时期以来我国英国小说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指出目前我国英国小说研究存在诸多弊端,如理论与批评脱节的问题、小说(文学)理论的译介质量问题、研究视野的相对狭窄等问题。王教授期望今后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能走出一条有本土特色的、能与西方文学批评对话并对我国当代小说创作和批评有建设性意义的路子。
本次年会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英语教师,文学教学自然备受关注。黑龙江大学的李兰玉老师认为,在文本阅读与批评开放的文化观念下,文学教师应把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形象,将文学课堂搭建成一个文学对话的平台。学生通过开放的课堂学习,可以培养独立性和决断能力以及发现课题、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此外,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比教师的传授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培养文学批评性思维及科研能力。
在谈到英国文学教学时,侯毅凌教授表示,文学教学与文学研究是有区别的。中国教师讲授英国文学,对作品本身要看重,因为作品是根本。教师要从教文学传统入手,把作品讲解得“有味道”,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灵动的东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