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高端访谈

小语种师资结构失衡

作者:文/田文
Aa
  • -   
  •    +
  在英语大热的同时,现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又刮起了一股学习“小语种”的风潮。面对潜力巨大的小语种人才市场,今年一些高校新增设了韩语、日语等语种,其他语种的招生规模也比往年有所扩大。但是,小语种师资缺乏且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引起了外语教育界的关注。

  据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北京市18岁以上外语人口约为332万,其中掌握英语的人数占97.3%,掌握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韩语的总人数不到1%,而奥运会及奥运会后经济发展所需的外语人才不仅仅是英语人才,随着欧洲和日韩等国家来华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小语种无论对于服务社会还是就业都颇具含金量。

  但是,面对逐渐升温的小语种学习热潮,小语种师资却显得捉襟见肘,优秀的小语种教师成了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法语联盟培训中心校长胡玉龙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小语种教师确实非常缺乏。这其中有两点原因,首先是需求量增大,二是师资不增反减,出现青黄不接和断层的情况。”

  胡教授举例说,北语的法语专业以前有20多名教师,由于出国、退休等原因,目前该校的法语教师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只有12到13名,但是教学任务却相对增加了。

  据了解,现在不少开设小语种的高校都存在教师缺乏的现象。特别像韩语、阿拉伯语等新兴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业只有一名副教授,有的甚至只有本科教员,开设高年级本科课程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如何找到合适教师的难题确实让不少高校头痛。

  高校的小语种教师通常是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一般要求应聘教师的学历在博士以上,语音、语调等基本功要好,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有些高校也希望他(她)们能具备一门专业知识,比如语言学、法律、外贸等,这样有助于今后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课程。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通常是高校的首选,当然如果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就更好了。如此多的条件,目前优秀的小语种师资人才难觅也可想而知。

  胡教授表示,目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小语种教师,除了岗位本身要求较高外,国家对教师编制的限制也是一个主要问题。他希望今后在教师培养上,国家有关部门能给予更宽松的政策,同时学校也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把学术梯队真正搭建起来。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