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从培养少量学术型精英转变为培养大量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高等教育形式。目前,新形势、新目标对外语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培养少量的学术型精英转变为培养大量高级专门人才。近日,受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的委托,由大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外语院校英语学院院长(英语系主任)联席会议召开,与会专家就会议所确立的"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这一主题进行研讨,为促进和带动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献计献策。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外语教育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国设有英语专业本科点的学校有600多所,设有硕士点的学校149所。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何其莘教授表示,现在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研究生学位点的申报工作,但是申报成功后,学位点的建设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研究生培养是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据了解,课程教学是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关键要素,课程设置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然而,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采用的模式单一,较为普遍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第二外语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处主任滑明达教授告诉记者,多年形成的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术性、研究型的硕士研究生的需要的。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为应用型复合人才,课程设置没有顺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而进行过重大调整,因此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滑教授表示,学位课程的选择和开设既应考虑专业课程的稳定性,也要考虑社会经济多元化需要和学生个人兴趣的灵活性,做到使学生既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又具备多样化的知识和能力构成。培养单位和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拥有决定权。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必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滑明达教授告诉记者,外语专业硕士生的就业趋向多为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学校最好在讲授型课程的基础上,加大演练课程的比重。任课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来阐述理论问题,鼓励学生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中进行讨论,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李殿玉教授在谈到英语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设置时指出,专业方向的特点是设置课程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专业课已经体现了各方向的研究目标与特点。公共专业课对各个方向来说,可以细化学科的不同特点以界定讲授内容和方法,作为设置公共专业课的一个依据。以传统的英语专业四个方向的研究对象为例,文学方向(人文),翻译(物质为主),理论语言学(物质),应用语言学(物质+人文),可以将这四个方向置于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中,即文学--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语言学,教师要明确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讲授的不同侧重点。
硕士课程设置相对规范和完善后,也会出现一些新情况,例如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调动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对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王岚教授表示,该校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是比较灵活的方法,首先保障传统基础课的学时,另外比较均匀地在每个学期安排一些根据老师的专长设置的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年轻教师在设课时是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范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这样,课程设置才能既规范又时常有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