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讲堂
书海拾贝
经济又深刻的译作珍品
——评施蛰存译文集《老古董俱乐部》
栏目介绍:如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引进到我国,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于茫茫书海中寻觅到适合自己趣味的好书,本栏目将定期刊登书评以飨读者。
施蛰存的一生,脉络分明。他自己回过头去,指点着说给旁人听:竖看他的生平,“段落”性很强,一段一个时期,角色随之转换,粗略说来是由作家到教授;横看他的治学,东南西北四扇“窗户”一一洞开,从文学创作到古典文学研究,从外国文学翻译到碑版整理,“人在其中,八面玲珑”。施蛰存的概括实在而权威。但施蛰存工作时间最长、产量最多的“西窗”——外国文学翻译——总是屡被提及却又从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幸得陈子善先生这位有心人把目光投向了以往研究者有意无意的忽略处,他编选的施蛰存译文集《老古董俱乐部》于今年年初破土而出,试图填补这个空白。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中、短篇小说,主要是施蛰存四十年代出版的两个中篇《自杀之前》《胜利者巴尔代克》和小说集《老古董俱乐部》。下编收散文和散文诗,均是40年代和70年代的翻译作品。施蛰存非常重视文学翻译,对此的态度严肃认真,他译文的好处在于除正文外,文前或文后会有对作家作品简短精辟的评介、译者的出发点和采用的选本的说明,从而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他的译文。四十年代《老古董俱乐部》的初版本引言中,施蛰存用“经济又深刻”来称赞书中的描写精准到位。“经济”是就作品的创作艺术而言,它们篇幅都不长,风格却各各鲜明。“深刻”指的则是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那些作品中的人和事在读者心中激起的千层浪花。施蛰存对所译作品的选择道破了他的用心,他追求的是思想和艺术的并举。
施蛰存钟情于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受他的“五四”前辈们的影响,“引那些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从他们身上,看到与自己类似的命运;在他们的文学中,感受同样的情感,对异域文本的翻译同时也是一个本土主体的“映照”和自我认识的过程。“在我们的农民中间,并不是没有司徒元伯伯,而在我们的小城市中,也有很多同样的‘老古董’”(《老古董俱乐部》引言),而显克微支揶揄巴尔代克,“正好替我们揶揄了一批中国的巴尔代克”。(《胜利者巴尔代克》引言);但施蛰存对文学创作艺术本身的兴趣也是同等重要乃至更甚于前者的推动力:他认为通篇的内心独白体是自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始,其功可彰,《自杀之前》就重在对这种内心独白的新形式的引进和展现;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在20年代被翻译进来的作品大多思想上代表性很强、数量更是可观;30年代后相对趋于低落。“40年代只有施蛰存所译的一个中篇小说《胜利者巴尔代克》”(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
在抗战中那样艰苦的年代,施蛰存断断续续地译完这篇并不著名的小说,原因在于这是他认为的显克微支“最精致”的作品;《老古董俱乐部》中十个短篇,都是在节制却悠扬的基调上讲述的欧洲小国各具特色的故事,施蛰存在译文后亦有介绍点评。下编中对法国象征派诗人裴尔特朗的散文小品、散文诗的翻译,着眼点也主要在对美文的品味、对文学艺术本身的追求。
对于这些施蛰存先生40年代和70年代悉心拾起的外国文学的“珍珠”,无论是子善先生的精心串编,还是我们读者细心捧读,都是对施先生诚挚的怀念,它也是“经济又深刻”的。
---------------------------------
作者简介:王宇平,女,1979 年生,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生。硕士论文以《<现代>之后的施蛰存》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