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经典
外国文学作品引进 诺奖仍是“风向标”
日前,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揭晓,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奖。从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至今,已有104位作家荣荣膺此奖。获奖的作品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和人类共同财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文学界、读者还是出版商,都对这些作品青睐有加。此次帕慕克获奖后,国际出版市场立刻掀起一阵帕氏作品旋风。获奖结果公布不久,已有五部作品进入亚马逊网上书店百名畅销书名单。
国内情况也大致如此。今年7月底,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简体中文译本刚在内地上市。该书代理方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施宏俊表示,该书目前已经售出3万多册。帕慕克的另一部小说《白色城堡》将在本月与中国读者见面,另外一部作品《雪》也正在翻译之中。据悉,世纪文景还将出版帕慕克的自传性质作品《伊斯坦布尔》和《帕慕克作品集》。
据中关村图书大厦外国文学销售部负责人熊巍介绍,按照往年经验,诺奖得主作品获奖后销量一般都会翻番。对外国文学感兴趣的人一般都对诺奖作品很重视,几乎每次诺奖公布以后,都会有很多读者前来问询。《我的名字叫红》8月份上架后,第一个月销售量就达200多本,现在已经累计销售近600本。
许多出版机构将诺贝尔文学奖视为外国文学作品引进的“风向标”。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黄昱宁介绍,出版社在考虑引进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严肃文学作品时,是否获得文学奖项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标准,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则更是各出版社的抢夺热点。该社目前已经出版的获诺奖作家作品近二十种,包括海明威、马哈福兹及君特格拉斯等作家的作品,近期内还将引进格拉斯的回忆录,并再版索尔贝娄的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也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读者了解国外的文学作品和了解世界都有益处,出版界一直以来都借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带动一批同类作品在国内的出版。
从国外引进文学作品,翻译是一条重要途径。黄昱宁告诉记者,由于英语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国内从事此类作品翻译的人才也较充裕,因此出版社能够组织强大翻译阵容,作品的翻译质量也相对较高。另外,目前英语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较高,读者较容易接受这类作品,市场反响较好。
此外,小语种作品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文化差异和翻译瓶颈问题,这类作品的引进势头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国内水平较高的小语种翻译家屈指可数,因此往往翻译的难度并不低于版权引进。同时,读者选读这些作品也需要相当的文化程度和阅读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类作品在国内的销量。但是,黄昱宁告诉记者,“虽然小语种作品翻译有难度,但是出版社每年仍然会坚持选择一些水平较高的作品加以引进,并不单纯以市场反响作为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