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外国影片配音版翻译引入时髦新词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大量的引进电影出现在国内电影院的银幕上,译制片也从此开始了“黄金时期”,《简爱》《佐罗》《巴黎圣母院》等成为一代人心目中难以磨灭的经典。90年代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影片进入中国和观众外语水平的提高,原汁原味的原版片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获得追捧。上译厂当时曾经每年出产不到20部译制片。译制片的风光慢慢消退,开始进入“低谷期”,原版片则迅速窜红。 据了解,世界各国的媒体在引进国外影视剧时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受众状况、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设计出一种本国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引进片加工方式。例如在欧洲进口影视份额较大的荷兰、比利时等国,他们一般都采取配字幕的方式;而在进口影视剧所占比例较低的法国,则是采用配音的方法。美国在引进外国影视剧方面一向采取保守的态度,在极少量的引进片中往往采取配字幕的方法。 中国电影集团译制中心艺术监制顾铁军曾担任过《星球大战--西斯的反击》(Wars EpisodeⅢ:Revenge of the Sith)《亚瑟王》(King Arthur)《指环王3:王者归来》(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等影片和CCTV6许多外国影片的译制导演或者翻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字幕片与配音片的翻译有很大区别,二者共性很小。“配音片翻译需要对口型,因此译文要口语化,并且生动形象,符合人物特点,同时还要掌握好时间节奏;而字幕片译文则需要简洁、明了,可以‘文气’一些,不能用罗嗦的语言影响观众观看画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原版字幕片受到青睐,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各大影院的译制片配音版渐渐告别了“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境况,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明星配音带给观众的吸引力不无关系,但主要的原因,则要归功于翻译的“二次创作”。许多影片的翻译对白都采用了时下最热门的流行语、网络语言、俚语、俏皮话等。 目前正在热映的《忍者神龟》(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配音版中,影片开场时的一句台词“你太有才了!” 令不少观众捧腹大笑。前不久上映的《博物馆奇妙夜》(Night at the Museum)中,“你太牛了,我是你的粉丝。”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素质!注意素质!”以及去年《加菲猫2》(Garfield 2)中的“歇菜” “我一直都是顶你的”“满城尽带傻大木”这些 “本地化”的时髦译文让观众体验了一把配音版译制片带来的全新感受。刚刚观看过《忍者神龟》的北京观众罗先生说:“我不同意译制片没有市场的说法。我就是专门去看配音版的。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一流的翻译,二流的配音,三流的剧情’。” 上述影片配音版的成功无疑归功于上译厂的出色翻译。该厂签约翻译顾奇勇表示,翻译中使用流行新词是为了不让原剧的笑点流失掉。“我特别不能忍受老外看着特搞笑的东西,我们看了却无动于衷,他们笑了我们就应该笑!”上译厂配音演员刘风也表示:“以前的翻译也试图使用中国语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但总是用中国成语,观众就是觉得别扭--怎么外国人突然说起成语来了?现在剧本已经不用这种老套的方式了。生活化、易懂是第一位的。为了不落伍,现在的配音员也都经常挂在网上,生怕拿到手的翻译看不懂。” 对于上述现象,顾铁军同记者谈到,电影的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方面,电影是面向大众的时尚的文化,青少年又是观众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用他们熟悉的流行语言翻译影片,让译文与时俱进,可以取得新鲜活泼的效果,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使用流行语的翻译方式比较适合时尚性的搞笑作品,而对于比较严肃的作品,如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以及政治、历史、军事等题材的影片,对白译文里则要少用或者不用只在某一个时期特别流行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