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报纸头版

“快餐式”翻译现象愈演愈烈

作者:本报记者 杨馨
Aa
  • -   
  •    +
  近日,被媒体冠于“史上最牛译者”的一位“全能翻译家”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一位署名为“龙婧”的译者,在2004至2007短短的四年中,至少出版了23本译作,覆盖文史哲等各个领域。并且该“译者”高产之下所得的作品质量并不理想,甚至有网友把“龙婧”的作品列入“不读”名单,称其作品为“好故事坏译本”。有关“最牛译者”消息的传出引发了人们对当下翻译状况及译作的忧虑。

  无独有偶,另一译者“李斯”也引起了翻译出版界的注意。据报道,去年,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包括12种语言的26部作品,全部署名“李斯等”,且涉嫌抄袭其他中译本,引起翻译界及出版界一片哗然。对此,“龙婧现象”的发现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学者王晓渔表示:“龙婧和李斯或许仅是沧海一粟,他们至少持之以恒地使用同一个名字,容易辨认,那些更为狡猾的无数的‘龙婧们’和‘李斯们’的化身根本不会现出原形。”

  业内人士认为,“龙婧”和“李斯”很可能并非某一个译者的名字,而是数名译者的“群体署名”。类似的“群体翻译”现象在翻译界已经呈“愈演愈烈”之势。这种被称为“发包翻译”或者“群体翻译”的行为自有一套操作方式:通常是由出版社把原文书稿外包给某个公司、工作室或中介人,再由后者分头找人翻译,最后用统一的译者署名。翻译团队一般由5至7名左右的翻译公司专职翻译组成;间或有高校翻译、外语、文学专业教师、学生等兼职译者。根据书稿的篇幅、难度,作品翻译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如遇特殊情况,书稿的翻译承包方还会临时增加兼职译者数量,以满足出版商快速翻译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外交流的频繁和通讯方式的便利,使国内读者能够快速便捷地接触到国外许多优秀作品,由此带动了国外作品中文版需求的升温。尤其是在畅销书市场,翻译速度变得越来越重要。据了解,国外引进书籍的版权合同通常为5年,而有些译本必须在合同签订后的6个月或者1年内出版。如此一来,留给译者的时间十分仓促。

  “单就翻译速度来讲,群体翻译肯定是最快的。甚至有出版方会聘请翻译团队在现有中译本基础上修改、加工成书,其目的仅仅是一次性获取大量盈利。”译林出版社编审王理行表示。

  据相关人士透露,业内较为知名的出版社通常出于翻译质量、出版社口碑考虑,并不提倡群体合译。但如遇到个别篇幅过长、难度较大的书稿,译者还是会建议出版社允许其寻找合作者共同翻译,但译稿最终必须经其中一名译者统一翻译风格。

  目前,“群体翻译”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翻译出版业的良性发展,它帮助质量不佳的出版商加快出书、抢占市场,影响了翻译出版业的整体译著质量。

  那么,“群体翻译”的速度优势能否借鉴到正规出版流程中呢?“组成正规的翻译团队很难,因为翻译是一项业余工作,业内高质量的专职翻译人员很少。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倡由高校的翻译、文学专业导师带领学生组成翻译团队,但由于学生课业、论文等原因,这种模式也不具备多少可操作性。”王理行说。

  “信、达、雅”一直是翻译的三大目标,而“快餐式”翻译生产则很难达到此目标。业内人士表示,致力于开“百年老店”的出版行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行业责任感,来解除我国“群体翻译”盛行的行业困境。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