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公开课:在反思与交流中进步
日前,北京市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会在北京市房山五中召开。来自北京19个区县、教授14个学科的500多位教师参加了教学基本功测试(笔试),测试内容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及教学案例的设计。几天后,北京市教委又在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北京市京源学校等八所学校进行了市级全学科教师说课及专家评课活动。
据了解,观摩课(评课公开课)活动作为一种“开放式”课堂,常常是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为了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检验教师自身素质常常定期举办一定规模的公开课评比活动。临近学期末,与北京市教委一样,不少省、市、区的教育部门纷纷举办了不同形式的观摩课活动以了解本学期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
作为日常性活动展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关注度的增加和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的公开课已不仅仅局限于几节课的评比,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日常性的教研交流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二英语组的王淑燕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平均每周都会举行5至6节公开课,涵盖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科。公开课的授课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平均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会上1次公开课。公开课既有校内教研交流性质的活动,也有比赛评比性质的活动。记者在人大附中的网站上看到,学校每次都会将当周的公开课信息(包括授课教师、时间、地点、授课内容)予以公布,各科教师均可前往学习交流。
天津市耀华中学的路娟老师也告诉记者,耀华中学每学期都会组织公开课活动,其中教龄在3年以内的教师每学期末讲一次“汇报课”,以评比为主,通常会评出一、二、三等奖;而教龄较长的教师会讲“研究课”,旨在使年轻教师更直观、更直接地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
集体智慧的结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在许多中小学,同一教研组的教师集体备课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多数学校的做法是,每周上课前,教研组首先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活动,梳理教材内容,找出当周讲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当一位教师首先上课时,其他教师会去旁听,课后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便自己上课时能弥补其不足,提升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在上公开课时当然也不例外。前不久,路娟刚刚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南京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路娟告诉记者,从备课到讲课的整个过程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总共准备了四天,教案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都首先由我独立完成。在班里试讲后,大约五、六名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路娟说。路娟表示,老教师们的修改意见主要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希望其英语教学更能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比方说,老师们认为我应当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活动的具体步骤设计、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衔接方面也为我提出了宝贵建议。公开课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压力激发动力
众所周知,尽管公开课活动多数时候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然而,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在众多同行与专家面前上课与平日在班级上课的“常态课”还是有所区别的。为了能将自身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在准备公开课时,教师们通常会对所授内容进行比平时更为认真的梳理,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推敲,尽最大可能使课堂更生动、更完美。
人大附中的王淑燕老师表示,教师们在上公开课时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压力。“然而,压力必然也会产生动力。教师们从备课到上课都投入比平时更多的精力,对自己过去在教学上的不足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而通过接受同行和专家的点评,教师自身的授课水平也会有一次较大的提高。”王淑燕说。路娟还告诉记者,由于上公开课时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并不熟悉,在配合的默契程度上难免有所欠缺。然而,这对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其现场反应能力、对课堂的组织能力都是一次考验。
学习促进提高
记者采访的几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参加公开课活动的积极意义。路娟向记者表示,由于自己参加的是全国规模的观摩研讨会,前来上课的老师多为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许多表现使自己受益匪浅。“由于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在听课时能了解其他教师在使用不同教材时的技巧,例如,许多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能灵活地‘因学生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改动或增删;另外,我在其他教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不错的课堂活动设计方法。此外,在公开课上的课型也很丰富,包括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等,通过听课,我对其他学校不同课型的授课模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这些都对我今后的教学非常有用。”路娟说。
据了解,许多学校还专门购置了教学观摩课的VCD光盘,以便使大多数未能亲临活动现场的老师进行观摩学习,汲取外校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
不少英语教育专家也肯定了公开课的积极意义。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表示,“我们学会近年来举办的多次教学观摩课研讨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教师展示优秀教学成果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