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推介
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否指日可待?
新闻回放
英文版《狼图腾》日前在北京故宫首发。该书译者、被誉为世界首席翻译家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现身北京。有关中国作家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再度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长久以来,中国作家文学作品的全球影响力一直不尽如人意。有人提出,缺乏翻译人才、没有优秀的外文译本是阻碍国内文学作品走出国门的重要影响因素。
日前,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英文版《狼图腾》一书在中国发行。随着中国作家的作品被不断译介到国外,中国作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是否指日可待成为坊间热议话题。这一话题也引起了中国作家由来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在过去的30年里,贾平凹、莫言、苏童、冯骥才等多位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成为他国文学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因此提升。在一些人看来,中国作家早应将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中国人痛失诺贝尔文学奖首先归咎于西方人的偏见。然而笔者认为,傲慢与偏见之间,有一些问题亟待澄清。
首先,中国文学不能获奖的原因多样复杂,比如说西方人不愿选择阅读经过翻译的文学作品;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够熟悉;翻译作品在国外印数很少等。其次,作品翻译质量也影响中国作家能否冲击诺奖。瑞典皇家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马悦然(G.Malmqvist)认为,优秀的翻译文本无疑是外国作家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主要因素。法籍华人高行健的作品《灵山》就是被马氏亲自翻译成瑞典文并获得了200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将其作品的翻译家推上前台。文学大家之所以如此重视作品翻译,是因为他们很清楚:没有优秀的译本,作品不可能获奖。再次,作家本人的外语水平也很关键。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当代作家不精通外语及作品翻译。该论调确系夸大其词,但是半个世纪以前,鲁迅、茅盾、沈从文、郭沫若、老舍既是翻译家,又是作家,这也许是其能够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的原因。而当代中国作家只能依赖别人翻译作品。顾彬的“炮轰”不无道理,当今文学作家如果不懂外语,何来广阔的创作视野?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文化输出步伐的加速,国人越来越期待中国作家获得具有全球声誉的奖项。这也恰恰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心态。然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并非朝夕之事。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毕竟尚未成熟,从事中国文学创作的作家和翻译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