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推介
为评职称告别“论文关”叫好
近日,海南省出台了《中小学、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代表作鉴定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教师论文是否发表将不再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性条件。对此,省内不少教师拍手称快,僵化的教师职称评定规则终于出现新变化。但也有人质疑,没了论文发表这道关,教师水平又该如何量化?
笔者认为,海南省的做法无疑得到了多数教师的拍手叫好,其中不乏因教研论文发表无门而犯愁的英语教师们。据笔者了解,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自身条件尚未成熟之时就申报项目、致力科研,寻找途径发表教学论文。这些举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无奈而为之。教育主管部门当年将职称评审与发表论文挂钩的初衷不外乎是鼓励和引导教师们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切实提高执教水平和专业理论素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施者过于注重职称评定形式,而忽视了该要求的本意。结果,“假货”“水货”的伪论文层出不穷。“以学术水平决高下”原本是一件好事,现在已经完全变了味。
如今,中小学英语教师为发表学术论文伤透了脑筋,花钱“造”论文已是普遍现象。国内很多学术论文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成为了迎合论文发表市场需要而叫卖版面的商业舞台。这类刊物本身只有很小的读者群,只是某些人用以晋级、评职称的必要工具,同时也是某些机构或个人的敛财工具。这些影响学术风气的期刊非但不愁发展,反而成长之路一路平坦,因为职称评定体系中的漏洞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其“给养”。
据笔者了解,海南省教育厅的做法只是一个特例,更多地方的教师职称评定仍把发表论文作为硬性标准。为了评职称,部分教师势必求助于“有能耐的人”,为“权威”期刊的“钱进”添砖加瓦。要知道,论文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是用来牟利的。但事实上,原本清高的学术如今却跪拜在版面费前,利益链吞噬了学术尊严。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痛下决心”不与论文发表挂钩的做法值得人们深思。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职称申报制度,纯洁和净化学术市场,建立公正的学术价值评定机构,健全学术人才评价体系。专业论文期刊择稿“认钱不认质量”这一问题,一定要彻底解决。因为,为充数量而写就的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着实没有意义。海南省撤销职称评定“论文关卡”,不啻为釜底抽薪之举。
争鸣
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事实上,在现行体制下,为了晋升职称,许多教师不得不在论文上耗费大量时间,没有足够的精力顾及课堂教学。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甚至有些教师不惜违背师德进行学术造假。不少教师的职称越来越高,却离执教岗位越来越远,讲台上难觅名副其实的“教书匠”的身影。这种现象在学校里并不鲜见。从这点来看,近日海南省出台的新规“论文发表不再作为中小学教师评职称的硬性条件”,对于为教师减负,将职称评定与真正的教学需要相挂钩,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慧聪网网友“柳暗花明”)
笔者对海南省出台《办法》这一举动存在疑问,新政策颁布之前到底有没有提前公示告知教师?众所周知,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即将开始,不可否认有很多教师为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果这一政策匆匆上台,必然会伤害那些在科研和论文上已经花费了大量心血的可敬的钻研者,使他们的努力付之东流。在这种情况下,这项政策难免存在“为某些没有论文成果的特殊教师群体而临时量身定做”的嫌疑。一项政策的出台不应该以伤害另一个群体的正当利益为代价。笔者以为,任意一项新政的实行都应设置缓冲期并提前公告,让当事者充分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讨论中去,避免政策匆匆出台,最后草草收场。 (“天山网”评论员邱智华)
论文能反映出专业人员的学识素养、理论水平。如果没有这一“门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便不全面。新《办法》对中小学教师提交的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与否不做硬性规定,但将其作为参考条件,因此对论文数量和质量仍有要求。相关部门应全面开展教育教学论文鉴定工作,避免期刊类杂志社受利益驱动的违规行为。 (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