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出版
外国文学教材的生命力
回溯以往,1917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开设《欧洲文学史》课;1918年,该课程讲义出版,中国有了第一本“外国文学史”;1924年,郑振铎的《文学大纲》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中国有了第一部“世界文学史”,自此,我国外国文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展开了近一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无疑是众多教材中的佼佼者,该系列中的20种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以鲜明的特色彰显了外国文学教材的生命力。
一、适合教学是教学改革和教材创新的前提,也是教材生命力的保证。
北大版《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借鉴一般外国文学教材编写经验的同时,强调教材的本土化和实用性。编者以中国学者的视野来审视外国文学中的问题,重视教材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同时,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守仁教授主持编写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从教学实际出发,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在内容编排上,教材每章对应一个教学单位时间,构成相对独立的整体,叙述脉络清楚、重点突出,采用多角度评论分析。
又如由北京大学李明滨教授主持编写的《世界文学简史》,该教材遵循“脉络清楚、重点突出、略有新意、适于教学”的编撰原则。脉络清楚,是指按历史时期就文学进程、文学流派及发展线索作概述,力求条理清楚、内容充实、引文简约,不求面面俱到。重要的作家列为专节,夹叙夹议分析作品,论议中含有作品的主要梗概,避免脱离正文的空论,以方便读者看懂分析文字。教材内容力求公允,但也追求新颖的材料或有新意的论析。教材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适用于教学,以足够使用为限。
二、吸纳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学术深度和创新之见是教材拥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北大版《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的编写突出学术探索的原创性、科学性和独特性。编写人员长期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广泛研读外国作品和相关论著,依托学术研究的优势,对文本做出实事求是的阐释和评价,内容全面丰富、观点中允得当、细节翔实可靠。
三、强调教材在网络化时代的可拓展性,配套支持体系是教材生命力的支撑。
北大版《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在修订和编写中,注重配套支持体系的建设。目前由北京大学程朝翔教授主持编写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欧洲文学简史》将逐步编写制作网络版,增加阅读材料、问题与解答、重要概念解释、研究文献、重要链接等内容,同时也将根据最新研究成果,随时更新教材内容。此外,配套体系中将设立学生和教师的讨论区,以增加互动。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重要问题和常见问题将由编者进行解答,以满足各种不同教学形式、教学层次以及自主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