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学术教研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作者:21ST
Aa
  • -   
  •    +
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口语中冠词的使用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中的口语语料库的部分文本为数据来源, 首先比较了两组不同口语水平学生的冠词使用正确率, 然后从两组各选取5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结果发现, 从正确率来看, 口语水平对不同学生的冠词使用并无影响; 但个案研究的结果显示, 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冠词错误严重程度与广度上均有明显差别。同时在名词词组的表达上, 高分组停顿倾向于出现在冠词前, 低分组停顿常出现在冠词后, 从而破坏了名词词组的完整性。

本研究的数据取自《中国大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文秋芳等, 2005)中的口语语料库。该语料库的文本由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考试录音转写而成。口试共有三项任务: 复述故事、口头表述和两人对话。本研究分析了前两项任务中冠词的使用情况。第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先听一篇关于一个十分健忘的教授的故事, 听完两遍后, 随即复述3 分钟。第二项要求学生讲述一个难忘的老师, 准备3分钟, 独白3分钟。英语专业四级口试是目前国内权威性的英语专业口语考试, 考生的口语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国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口语水平。

通过对40个文本冠词正确率的比较和具体文本的分析, 我们发现: 1)从冠词正确率来看, 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在口语中的冠词使用上没有明显差异; 2)根据个案研究结果, 高分组学生对冠词的掌握略好于低分组, 高分组的典型性用法错误较少, 低分组则较多, 高分组的有些冠词错误有一定规律可循, 低分组的错误则有较强的偶然性; 3)表达名词词组有犹豫时, 低分组的停顿常出现在冠词与名词之间, 破坏了名词词组的整体性, 高分组在冠词与名词之间停顿的次数远低于低分组。

上述分析表明, 虽然不同口语水平的学生在冠词使用正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使用特点上却有所不同。针对这一情况, 在冠词教学时, 还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重点。此外, 不少学生似乎不重视冠词的使用, 只是把它们作为争取表达时间的工具。因此,教学中还应提高他们对冠词使用重要性的意识, 认识到冠词对行文的重要作用。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表达意思, 还应该做到正确表达, 正所谓“细微之处见功夫”。

文/朱叶秋、文秋芳 全文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

——五所高校基础阶段跟踪研究

本研究借鉴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在历时两年的大学基础阶段,结合量的和质的方法,对北京五所高校的约1300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的跟踪。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在两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自信变化”最为突出;“削减性”变化显著上升;“附加性”“生产性”有所显露但深度有限;接触英语文化较多的英语专业学生,其文化认同变化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对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情境中的英语学习目标提供了启示。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大学本科生在两年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及自我认同变化进行跟踪描述和分析。本文仅报告其中的自我认同变化部分,相关研究问题是:1)大学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两年的过程中有何发展? 2)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自我认同及发展趋势上有否差异?

数据结果显示,在高校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认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变化表现在个人自信心和削减性认同上。附加性和生产性认同方面变化明显,但是尚未形成深度和趋势。与此同时,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的学生在认同变化的程度上出现显著差异。自信变化的突显反映了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由于英语成绩所承载的学业和就业期待价值,英语学习的结果与个人能力的评价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学习者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变化是英语学习者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是影响动机强度进而影响技能水平的“因”,也是语言学习的认同建构之“果”,并进而影响下一步的学习。在大学的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就与削减性变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同时,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受到了很大冲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现象。英语专业学生在正自信以及附加性、削减性、生产性诸文化性认同变化方面高于大学英语学生;而大学英语学生在负自信和零变化方面高于英语专业学生。总体而言,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认同变化多于、高于大学英语的学生。两组学生仅在分裂性变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情境中,大学生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认同变化以个人自信为基调,同时经历着文化认同的碰撞和挣扎。基础阶段的学习所带来的认同变化揭示了跟踪研究的重要意义,大学四年的英语学习会对我国大学生在个人世界观和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中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此我们将继续予以关注,并将考察和思索引向深入。

文/高一虹、周燕 全文见《外语教学》2008年第6期

《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高级资料读本》简介

1.内容简述

第一部分“导论”共10个小单元,简要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观点。第二部分“扩展研究”节选了21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已发表的论文,这一部分浓缩了学界成果,对文献资料匮乏的中国读者尤为相宜。第三部分“深入研究”围绕6个案例分析展开(词语搭配和教学词典学;对help和help to的语料库对比研究;语素的二语习得;现代英语中的骂詈语;美式英语会话和言语;英汉翻译与语域、文本类型和体标记)。

2.简评

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1)内容新。这本书虽没有大的理论创新,但相比Stubbs(1996),McEnery(2001【1996】),Kennedy(1998),Meyer(2002)而言,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更新,较能代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对新语料库、软件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尤其如此。

2)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众多语料库语言学专著中,该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好的一部。作者安排了大量操作性内容,很好地反映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实际——较多依赖语料库和检索软件,如果缺少相应指导,往往不容易开展实际研究。该书第三部分的实例分析图文并茂,使得计算机操作的技术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作者在介绍软件时不局限于其中一款,而是对WordSmith Tools, MonoConc Pro, BNCWeb以及ParaConc等常用软件分别解析,特别有利于读者认识不同语料库工具的优缺点。

3)经典文献选读。作者将相关经典文献片段汇集在一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学者对于同一研究问题的不同切入点以及一些观点上的交锋。据此,读者能够更好地设计和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读者也可先将所选的研究作为学习和仿效的样板,从模仿开始,逐步开展原创研究。

该书也存在一些遗憾:

1)全书结构安排上有一些问题。比如,第一部分的A6单元“提出统计学结论”放在A8单元“自行构建语料库”后面,会显得更合乎逻辑。第二部分的B1单元“语料库的代表性和均衡性”和B2单元“反对语料库的观点:目前的学术会议”与该部分其他几个单元的具体研究并不在同一层面上。而在第三部分,可能由于作者研究兴趣所限,所介绍的研究课题仍然未能摆脱目前该学科的通病——以词汇研究为中心,只面向书面语和转写文本。

2)从宏观研究方法和视野看,书中的研究课题仍然没能做到多种研究方法并举,尤其是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充分结合。而只有两种方法结合,才能挖掘频率信息、语域变异等形式特征背后的深层动因,才能回应有些学者对语料库方法的诟病,走出语料库研究目前重形轻义、重定量轻定性的困境。

3)与上面两条相呼应,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层面和研究思路看,我们应重新审视语言研究的主要任务,应更多地关注互动话语,特别是自然口语。先前注重文本或许是一个研究方向上的谬误。

文/许家金 全文见《当代语言学》第11卷2009年第1期

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

本文综述近15年新兴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理念,重点从翻译共性、翻译文体、翻译过程、应用研究(包括翻译教学)等方面评论了语料库翻译学的新视点和新阐释。作者提出,方法论的突破、合理的假设和求证、研究上的融通,这三者是语料库翻译研究以及其他学问发展起来的要点。

纵观语料库翻译学15年的发展历程,可获得如下一些启示:

第一,一种新研究范式的建立往往以方法论和学科基质的建立为基础,研究方法的改进必定会促进研究范式的发展与更替。语料库翻译学一改先前翻译研究只注重特定语言单位转换的传统,从整体考察大规模文本,从微观入手描写双语转换的宏观特征,并从语言、认知、社会文化等角度加以解释。可以说,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法是各种传统翻译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延续,也是建立新研究范式的尝试。语料库翻译研究本身是一种研究途径,其中涉及的假设、发现、方法与原则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加上研究者团体及系统的思想阐述,就成为一种研究范式。Lavisoa指出,正是众多研究者的多样化实证研究与理论阐述使得语料库翻译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由一种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连贯、综合、丰富的范式,应用于对翻译理论、描写以及实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第二,善于提出合理假设,才能开辟新研究课题。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假设是系统研究的出发点。实证研究以假设为出发点,以数据统计为基础,数据是研究对象的一部分,数据以外的因素构成了研究对象的另一部分,前者属于客观的表象,后者较为隐蔽、主观化。Laviosa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本质就是对假设进行检验,具体表现为以下步骤:

1)提出假设;

2)建立研究目标并对假设进行验证;

3)描写和分析数据;

4)对发现进行理论阐述;

5)将假设精确化;

6)在此基础上,为将来的研究提出新的假设,在重复运作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并建立初步的方法论体系。

第三,翻译研究中的“融通”(consilience)趋势。翻译的本质是本族语在与异域语言交流与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扬弃”,这一过程既有碰撞与冲突,也有相互协调与妥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认识的途径既有语言内的也有语言外的,而总的趋势是“融通”,即“各种知识的统一”。作为实证研究,语料库翻译研究是在描写基础上解释和预测,不仅涉及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本身,还涉及社会、文化、认知等各种语言外途径,各种途径的融通是翻译研究的必然趋势。

文/王克非、黄立波 全文见《中国外语》2008年第6期

创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语音库的必要性及构想

随着计算机语料库技术的成熟及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也应运而生。研究口语,不仅涉及口语的语法、词汇等方面,同时亦需对学习者口语进行语音学研究。本文阐述了创建学习者英语语音库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构想和技术指标。

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学习者语料库主要有两个:上海交通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创建的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语料为主要来源的CLEC(Chinese Learners’ English Corpus) (口语部分为50 万词的COLSEC);南京大学创建的英语专业学生四级口试语料组成的SWECCL (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 (口语部分为100 万词的SECCL)。

结合我国的特点,现提出如下创建学习者英语语音库的基本构想:

1)确定发音人:选择发音人时两个最重要的参考因素是母语特点和目的语水平。由于我国地域宽广,考虑母语特点时需兼顾方言的区域;由于学习者英语语音库旨在研究学习者的英语特点,目的语水平应以正规在校学习者为对象,如中学生和大学生。

2)确定语料收集地点:语料收集应以我国地理区域为面、以方言区为点,创建有一定覆盖面及代表性的语音库。语音库中适当兼顾方言区域的优点在于,可以为后续进行母语方言在学习者英语口语中的迁移(L1 Transfer) 研究搭建平台。

3)确定发音素材:任务类型应多样化,才能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对学习者的语音特点进行概括。语料库中应包含朗读及自主言语(spontaneous speech) 在内的语料。

4)控制实地录音条件:语料收集时要对噪音进行严格控制。

5)进行标注:录音结束后,应对声音文件进行基本标注。

6)实施数据库管理:对所收语料进行分类建库。

作为一种专用语料库,学习者语音库除了对二语习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外,对外语教学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实际意义:

1)创建学习者英语语音库,同时增加基础语音标注,可以与国内现有的学习者口语库优势互补。

2) 语音语料库与一般纯文本口语语料库的区别在于:一般的语料库以文本形式与用户见面,而语音库以文本(标注文本) 、声音和声学参数三种形式与用户见面。

3)借助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基于语音库的研究能够对学习者的英语语音特征和语音发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描述和对比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问题的发现有助于英语教师更加重视和加强相关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学习难点,对提高我国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同时,可以发现学习者某一阶段的个体特征和共性,从而为我国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英语教材的开发与编写、英语口语测试标准的完善与细化等提供一定的依据,使之更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文/陈桦、李爱军 全文见《外语研究》2008年第5期

许家金导读《通过语料分析促进教与学》

本书是2000年在奥地利召开的“教学与语料库”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因为其涉及面较广,所以语料库和语言教学的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一般的语言教师,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学习或者参考所需的关于语料库创建、使用、研究或分析的方法。本书除引子和导言外的23篇论文按主题归为6大专题:语料库的一般性问题、基于语料库的教材编制、数据驱动学习、学习者语料库、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语料分析、通过语料分析进行翻译教学。全书的六个部分都以语料库索引行截图作为章节的开篇,这也算是该书在板式上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语料库这一主题。

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收录了四位知名学者的文章。其中Guy Aston的文章The Learner as Corpus Designer跟语言教学相关,比较切题,其他三篇与语言教学并无直接关联。跟这篇文章比较相关的是第四篇Lou Burnard有关BNC的介绍。读完第一篇文章后,读者若有兴趣可先读第四篇文章。

第二部分:这部分关注的是基于语料库的教材设计和开发方面的话题。这是比较典型的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教”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数据驱动学习。这是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面,所以这部分收录八篇文章也是不无道理的。其中Tim Johns关于Data-driven Learning以及Silvia Bernardini关于Discovery Learning的文章最贴近数据驱动学习的本意。

第四部分:学习者语料库。这一部分属于基础应用研究,其研究不直接用于教学,但其成果可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比如,其中有关于学习者词汇习得的研究,还有对学生的语言产出(如日记)的分析。

第五部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语料分析。相当多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和阅读英文撰写的专业文献。因此,如果能够创建相关专业领域的英语语料库的话,就能很好地服务于这一目的。

第六部分:通过语料分析进行翻译教学。这也是近年来语料库与外语教学领域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方向。

会议论文集的一大优点是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然而,会议论文集有时虽经分类,但文章之间却仍然无法很好衔接,所收文章的内容和质量也有高下。因此,读者开卷时可各取所需,同时也特别应带着评判的眼光,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文/许家金 全文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通过语料分析促进教与学》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

本课题研究组在全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四种主要教师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型与评价式研究,发现多种教师发展模式正在发挥各自作用,但教师多年来对专业发展的强烈渴望并未得到缓解,这是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而目前的教师发展项目缺乏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化需要而提供的针对性指导,同时未对教师信念和教师发展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关键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此,项目组在近年来尝试开发短期、专题型培养模式,并推出一个以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为目的的系统发展模式。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在国际上形成规模,90 年代起在我国开始引起教师教育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我国几种主要教师发展形式的描述性和探索性研究,回答3个研究问题:1) 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需求是什么? 2) 我国现行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形式能否满足在职教师的发展需求? 3) 符合我国外语教师发展需求的教师发展模式是什么?

本项目由5 个研究课题组成:1) 全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研究;2) 高校英语教师暑期发展研修班研究;3) 教师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培养研究;4) 国内访问学者培养模式研究;5)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的研究。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教师发展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发展项目可以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随着项目的进展,教师的理念、教师发展的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环境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研究的视角因此拓宽到教师的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和发展机制,因而使教师发展研究进入对教师理念培养和教师成长条件和环境的研究。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的研究显示,目前由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主办的短期和长期教师发展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果能够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教师在不同教师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教师学习的特点提供研修课题,我国有限的教师教育与发展资源将可以得到更加有效和有序的利用。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1)重新认识外语教师的职业知识结构;2)建立一个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机制;3)改革高校外语教师职称评定标准;4)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5)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文/周燕 全文见《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中国学生英语have的习得研究

have 是功能语类T 形态句法实现的方式之一,have 有实义和功能两大类用法,调查该词项的习得有助于了解二语句法发展规律。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三个不同英语水平层次学习者掌握have的情况,并借助移动理论、特征理论及标记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调查发现,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have的掌握成正比;have作为主动词的习得远胜于其作为助动词的掌握。分析显示,影响have不同用法习得的因素有have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特征组合越复杂习得难度越大。因此,二语T 的形态句法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本研究采用横向实证调查,描述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中国学生掌握动词have, 特别是助动词have的规律;参照Chomsky (1995 ,1999) 、Roberts(1998) 等学者关于have 的句法理论,用移动理论、特征理论以及二语习得标记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调查结果和分析显示,have不同用法的习得难度不一,具体表现为:1) 学习者对功能和特征单一的助动词have或主动词have的习得优于对功能特征及语义特征兼备的have习得;2) 学习者对移动次数较少的主动词have的习得优于发生更复杂移动的助动词have;3)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 have的知识发展呈梯度状。

我们的调查结果证明了绝大部分研究假设。虽然助动词have表示时体的有关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与假设1 部分相悖,但这一现象能较好地进行解释,其他有关数据支持学习者对兼有功能特征和语义特征的have习得程度相对较低这一论断。研究结果还验证了移动复杂程度与习得程度的关系,have某一用法的移动操作少,则习得更好。当然,移动操作的数量不是解释have各用法掌握程度的唯一依据,have所处的句法结构(环境) 一样影响其属性的习得。以上结果说明,二语T 的形态句法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问题(如移动的复杂性在多大程度上影响have某些用法的习得)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当然,研究具有形态句法特征的have虽然能反映抽象的句法知识,但还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二语习得研究将结合在一起的抽象语言知识与具体形态分离开,是研究中尚难克服的问题。

文/戴曼纯 全文见《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