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教研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基于对应语料库的英译汉语言特征分析
本文基于汉英双向对应语料库描写和分析英译汉语言的词汇特征。
研究发现,与中文原创文本相比,中文翻译文本在词类分布和某些词(素)的组合能力上有差异。在词类分布方面,中文翻译文本较中文原创文本更多地使用虚词,较少使用实词;中文翻译文本比中文原创文本较少使用单音节词、较多使用双/多音节词,其介词、连词和代词的使用频率也高于中文原创文本。在词汇组合方面,英译中文本可能使用中文原创文本不常用的词或多词组合形式。文中还就这些特征探讨了翻译共性中的显化和简化问题。
文/王克非 全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第二作者/2)
从“的”看中心语构造与中心语的词类
汉语语言学界一般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名词短语,一些研究者认为“出版”经过了名词或名物化,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出版”仍是谓词。生成语法将这类现象解释为限定语短语,认为“这本书的”是中心语。本文提出,这类现象可以定性为名词性非定式谓词短语,因为它既有名词短语的限定语,其中心语又保留着谓词的重要特征,只不过是一个非定式谓词。文章指出,汉语词类划分的依据是看它在不同短语中的语法搭配,为此需要对短语的构造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
文/陈国华 全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惟一作者)
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
——对五所高校的跟踪研究
本研究运用量化和质化方法,在历时两年的大学基础阶段,对北京五所高校约1300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强度变化的跟踪调查,并考察了专业类型对动机及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驱动力是长远的工具性需要。两年中,在指向目的语文化的“内在兴趣”动机增强的同时,指向母语文化的“社会责任”动机出现下降。以成绩为核心的短期“工具型动机”和“出国动机”有所增强,“情境型动机”稳定增长。专业对动机类型差异均有显著影响,成绩动机的差异表现突出。
文/周燕 全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第一作者/2)
话语标记的现场即席观
本文从话语现场即席性入手,提出适合自然口语的话语标记研究思路。现场即席话语是一种说话人和受话人共建一个互为主体的话语世界的动态过程。话语标记的存在有助于实现话语连贯和对话语的互动理解。在实际分析中,应当基于现场即席话语的录音材料并辅以文字转写材料,通过分析话语标记的韵律特征、出现位置、互动功能,才能清晰揭示话语标记的表现。
文/许家金 全文见《外语学刊》2009年2期(惟一作者)
中介语音系的羡余性:中国学生英语语调切分的优选论分析
对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语调切分的优选论分析表明,原初制约条件集无法预测的部分语调切分,必须通过在条件集之外增加一些临时制约条件才能得到解释。这些临时条件分两类,一类与原初条件集成员存在细微的结构性差别,导致中介语音系中结构性羡余增生;另一类与原初制约条件集的成员结构性描述相同,但在计算时悬搁了部分句子成分。
文/杨军 全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2期(惟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