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探索
夯实基础突出应用 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课程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英汉互译”课程(课程网站http://jpkc.hust.edu.cn/ec3.0/C278/Index.htm)是由英汉互译Ⅰ(英汉翻译)、英汉互译Ⅱ(汉英翻译)和英汉互译Ⅲ(实用翻译)三门课组成的系列课程。课程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开阔视野的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
学校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夯实基础:英汉互译Ⅰ和英汉互译Ⅱ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和方法以及基本的语篇、语体和文化知识;
(2)突出应用:英汉互译Ⅲ通过专题讲座和练习,让学生明确不同应用文本的文体风格和体裁以及不同的语言特点,掌握基本的表达以及转换方法;
(3)结合实践:课程组教师凭借丰富的翻译实战经验, 组织学生参加翻译教学实习,使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
英汉互译Ⅰ(英汉翻译)
以语义、语体、语篇、跨文化交际为理论依据,系统介绍翻译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确两种语言的异同;通过列举翻译实例,分析转换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英汉互译Ⅱ(汉英翻译)
通过了解英汉语在构词手段、句法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区别,使学生翻译出语义恰当、语法正确、语言地道的英语译文。在篇章的层次上,能够娴熟地运用衔接、连贯、文体与意图复现等原则来指导翻译,从而实现语篇的基本功能。
英汉互译Ⅲ (实用翻译)
该课程为高年级英语专业必修课,主要讨论实用(含科技)文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体下不同的翻译策略,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文体与翻译的关系,结合大量的翻译练习培养翻译能力。
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1)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翻译练习;(2)收集学生译文,并从作业中选取代表不同处理方法(如直译意译,信息的分解组合及排放、归化异化、不同的语体语篇策略等)的典型译文;(3)教师就相关的翻译知识或理论提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小组调研,启发学生领会教学的目的。
2. 翻译批评法:让学生在完成指定的翻译练习后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以培养灵活的应变、创造及鉴赏能力。批评主体不仅限于学生自我和学生之间,还可以延伸到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参考译文、学生和名家译文。包括个人自我批评、组内批评、组间批评、合作批评等多种形式。
3. 译文比较法:对于同一材料,配两篇或三篇参考译文,将学生分成小组,对学生译文及参考译文进行比较评析。步骤是:(1)课下/现场翻译;(2)小组讨论;(3)演示报告;(4)译文修改;(5)教师点评。
4. 翻译工作坊教学法:由教师结合教学的需要布置翻译任务,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翻译任务,再由学生自讲自评、集体讨论,教师参评、总结,并进一步理论升华。工作坊教学法的形式是:课程的第一部分是小组活动,小组一般包括三个成员;第二部分是对真实的翻译项目进行团队翻译,重心在于个体工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角色经常变换。教师是小组的成员,但不是拥有真理的权威。对于达不到基本要求的译文,教师拒绝接受;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不急于修正而是和他们一起讨论、分析。
5.平行文本比较教学法:适用于文本翻译教学,特别是功能型翻译教学。布置文本翻译任务(如一篇中文广告)后,要求学生通过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在目的语(英语)中搜索出大致相同的交际语境中具有同样功能的文本(英语中类似的广告)。通过对平行文本的比较分析,使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实现相应语篇功能(广告文本的呼吁功能)。
教学重难点与解决办法
英汉互译Ⅰ(英汉翻译)
1. 课程重点
(1)根据语境甄别语义;(2)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明确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语序的调整等基本技巧,尤其是英语长句的处理;(3)翻译中的文体、语篇和文化意识等知识。
2. 难点
(1)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课内学习与课堂外翻译实践紧密结合;(2)将翻译理论知识融于课堂和课外练习材料;(3)将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与语篇文体翻译教学结合。
3. 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翻译练习力度,每周批改电子作业;(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翻译实践活动,寻求翻译课与社会翻译环境的最佳结合点;(3)综合应用翻译批评法、译文比较法、翻译工作坊、翻译语料库等教学手段,精选课堂内外的练习材料,在课堂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或探索翻译和理论知识;(4)注重练习材料和讲授例文选材,在文体上做到丰富多样和突出应用性。
英汉互译Ⅱ(汉英翻译)
1. 课程重点
(1)进一步了解英汉语句法结构和深层思维的区别,掌握在汉英翻译中将汉语的意合句、流水句转化为英语中逻辑清晰合理、形式工整的形合句、复合句;(2)了解中式英语的一些具体表现,让学生对此充分认识,并在翻译过程中避免使用;(3)在篇章层次,掌握衔接、连贯、篇章意图的体现等技巧。
2. 难点
由于英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因此,最大的困难在于翻译完毕之后,虽然可以判断语法是否正确,但不知道自己的译文是否地道。故此:(1)要让学生了解汉英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的搭配能力,并学会使用相关网站检索搭配、搜索平行文本;(2)学会译出语法正确、形式简洁的译文,能使用转换修辞法、词化程度高的词汇及多种地道的表述结构;(3)在思维层次了解英美人的特点,使译文译得更有英语的味道。
3. 解决办法
(1)讲解典型的汉英翻译症,使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并在练习中进一步强化对其规避的能力;(2)讲解简洁译文的造就手段,并就每一手段进行训练;(3)讲解句子转换过程中主语的选择及句子结构的总体构造;(4)使用多种电子资源、网络资源,查询相关的平行文本、检索搭配;(5)与出版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使学生在赏析、批评中提高自己的甑辩能力。
英汉互译Ⅲ (实用翻译)
1. 课程重点
(1)讲授多种文体的特点;(2)相关的文化因素对语言表达的影响;(3)将实用翻译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结合。
2. 难点
(1)实用翻译应该涉及不同的文体,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想覆盖全部实用翻译应涉及的内容比较困难。由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掌握各类实用文体的风格、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技巧,确实有一定的难度;(2)由于是第三个学期的翻译课,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课堂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3)在课外练习方面,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就业和考研压力大,课外的要求不能全部落实。
3. 解决办法
(1)用16次课程讲解16种文体的特点、相关的文化内涵、最适宜的翻译技巧等。要求学生课外分小组对其他课内没有覆盖的文体有选择地进行梳理,目的在于使他们在梳理的过程中掌握文体的区别及翻译时应采取的不同策略;(2)课堂中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包括多种译本比较、译者风格研究、剖析翻译细节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等。教学中以大量现实例证的现有翻译为材料,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译文,教师同时给出自己的译文,将三种译文作对比研究,推导出最理想的译文,最后总结出具体的翻译方法;(3)要求学生课外完成翻译练习。教师须批阅全部作业,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出错误的原因,培养其严谨的翻译态度。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建立网络平台
翻译课堂充分利用电化手段作为工具来辅助“批评法、译文比较法、平行文比较法、翻译工作坊”等教学法,将课程网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小组作业一般要求做成文档,便于发表在平台上互相交流。另外,通过课程网站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进行网上答疑,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2. 翻译语料库
(1)平行语料库:教师让学生使用报纸、百科全书、参考书、因特网、磁盘资源、教材或特殊文献等构建专题语料库。学生合作建库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者语料库(翻译档案教学法):建立学生翻译档案,主要由学生每次提交的电子作业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成果组成。教师通过追踪档案,了解教学的难点,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情况,或某一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可以通过档案看到自己的进步。
3. 计算机辅助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教学利用“金山快译”“雅信CAT翻译系统”等机译软件进行辅助翻译。在运用机译软件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因为计算机翻译难以解决歧义、复杂句法、习语、回指定位等问题,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工作,特别是对机译产品的编辑加工的审慎态度;(2)发展学生运用、发展翻译记忆库(Translation Memory)的能力;(3)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与翻译市场的联系。(此教学法正在实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