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课堂
科学的能力型教材
——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第二版)》 近年来,信息与经济的全球化步伐急剧加快,我国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迅猛增加。时代的脉搏同样波及到我国各大高校,英语报刊的教学价值日趋显著,越来越多的高校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报刊具有贴近时代、贴近大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学资料,英语报刊也具有内容新颖、语言现代、资料丰富、词语实用的显著优势。 端木义万教授所编著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自1994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已连续印刷20次。近年,端木义万教授又根据语言新发展和世界新局势对原教材部分课文作以相应替换更新,编辑出版了《美英报刊阅读教程(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教程》)。在编写过程中,端木义万教授沙里淘金,从浩如烟海的报刊原材料中归纳出十大专题,涉及政治体制、社会群体、习俗观念、行为风尚、企业经济、文教卫生、科技军事、饮食居住、交通通信等当代西方报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专题,融可教性、知识性、典型性和科学性于一体。 可以说,这是一本“能力型”教材,它加强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本书每篇课文后共设七个栏目:1.课文生词;2.知识介绍;3.难点注释;4.语言简说;5.内容分析;6.问题思考;7.话题讨论。教材除保留一般英语报刊教材所设的“课文生词”“难点注释”和“问题思考”项目外,还增设了“知识介绍”“语言简说”“内容分析”和“话题讨论”四个项目。“知识介绍”项目根据课文内容简明系统地提供文章相关专题的内容,旨在拓宽读者在社会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知识面。“语言简说”项目结合课文语言简要介绍报刊英语和现代英语的常见语言现象,意在帮助读者熟悉外报外刊语言的规律和特点。这两个项目有助学生构建和丰富外报外刊语言和文化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步入轻松自如阅读英语报刊的理想境界。“内容分析”项目提供课文内容和语言的多项选择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深入理解、分析推断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话题讨论”项目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宏观讨论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辨能力,观点表述能力,增加其口头交际实践的机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大纲着重谈到教学要着重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出见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而《美英报刊阅读教程》所具备的特点正符合大纲的教学理念,具有独特的语言教学价值和素质教育价值。 一、分析能力 语言与文化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渗透着文化。《教程》内容丰富,涉及西方政治宗教、社会风尚、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中西文化在各方面的差异,提高外刊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教程》第14课指出,由于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词语虽然概念意义相同,但却有不同的关联意义,赋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果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则容易产生误解。此外,《教程》还引导学生对西方主要新闻媒体进行分析,指出实质,透视其政治观点,剖析其价值取向。 二、思维能力 通过对《教程》的授课和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并学会如何从大量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帮助。《教程》对报刊上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了系统归类,并讲解其语篇结构。譬如纯新闻报道(Straight News Report)常采用的模式是倒金字塔结构(Inverted Pyramid Form),解释性新闻报道(Interpretative News Report)则围绕因果关系着墨,常用模式是实例—问题—原因—措施—评论。《教程》的每一篇文章都配有篇章分析,通过对篇章整体的解构,探索各种篇章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让学生通过思维锻炼揣摩出“语篇图式”,抓住行文脉络,提高阅读速度。 三、提出见解能力 《教程》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习者主动创建知识结构,充分调动认知主体的作用,通过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让读者自行构建阅读理解报刊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图式和文化知识图式,并提出独到见解。例如《教程》第16课中的一句话“Here come 75 million aching backs. A generation of reluctant grownups is raising children, caring for aging parents, and beginning to worry about retirement.”其中“75 million aching backs”指的是美国“婴儿潮代人”(Babyboomers),而学生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reluctant grownups”。通过对《教程》的学习,学生回顾婴儿潮代人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主要特色,回想嬉皮士(Hippies)、雅皮士(Yappies)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激活他们脑中有关婴儿潮代人的相关图式,再联系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所出现的经济萧条,他们所面临的严峻经济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教程在每一课都设有课后讨论题,增强学生思辨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 四、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教程》紧密围绕素质教育,开拓精神,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譬如《教程》第36课提到“无家可归”(homelessness)不等于“无房可住”(houselessness),认为无家可归问题与吸毒、犯罪、贫穷、文盲、暴力和社会缺少关爱等诸多社会问题密切关联,主张采取综合治理办法建立具有人性化的多功能中心,以提供戒毒、教育、职业培训、日托、医疗和社会多种服务,使无家可归者建立自尊、自信和独立能力。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到新的社会现象,获取新的理念,开拓了思路,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新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