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教研
新标准征文大赛
《英语》 (新标准) 助我前行 我第一次听到《英语》 (新标准)的名字,是2000年在北京参加英语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期间。那是在外研社组织的一次小型教学座谈会上,陈琳教授介绍了教育部正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关于中小学和大学阶段应当形成英语教学“一条龙”的主张,以及围绕课程标准和“一条龙”思想正在酝酿编写的中小学英语教材《英语》 (新标准)。陈琳教授说,他很想了解一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听一听一线教师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要求。 听了陈琳教授的介绍,我感到非常兴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有机会接触专家,将平时对教学的一些思考说出来,向专家求教;或者介绍一些基层教学的情况,引起专家的关注。于是,我大胆谈了许多教学感受,特别是有关对中学教材需求的想法。陈琳教授饶有兴致地听着,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的申蔷社长还进行了认真记录。 培训结束后,我回到学校继续进行我热爱的英语教学工作。在以后几年中,我发表了数篇英语教学论文,主编并出版了《高中英语写作教程》。2003年冬,令我感到惊喜的是,陈琳教授来到无锡,邀请我和薛中梁老师参加由他主编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英语》 (新标准)的编写工作。 我的具体任务是撰写教师用书,这对于工作在基层学校的我充满挑战。在那段日子里,我从来没有在周末和寒暑假休息过,即使外出开会,我也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思考和写作。辛勤的汗水带来的是成长的快乐。参加教材编写促使我加强学习,特别是对外语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我反复研读了《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有了更透彻的把握。如今,我在处理教材、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时,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也结识了许多顶级专家,如陈琳教授、张连仲教授、教材的英方主编Simon Greenall先生、特级教师薛中梁老师等。与他们一起工作,我不仅可以向他们请教教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激励,增加前进的动力。 《英语》 (新标准)高中教材的学生用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的中国和英国教学专家联合编写。首先,中方列出编写纲要,英方负责编写内容;英方完成初稿后,中方进行讨论、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英方再修改,直至中方满意为止。 我曾多次参加编写过程中的讨论,印象最深的是陈琳教授的一句话:“We Chinese have the final say!”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我颇受鼓舞。中方在英语教学方面有了话语权,就可以更好地“洋为中用”。每次讨论,张连仲教授必定会亲临会场。张教授善于引导大家积极发言,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进行总结归纳。至今我仍记得他对于新课标、教材和教师关系的生动比喻:“课标是指南,教材是汽车,教师是司机。”薛中梁老师是一位退休的英语特级教师,是我崇拜和敬仰的良师。她多次出国学习英语教学理论,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每当想起薛老师的敬业精神,我都会努力克服自己的懈怠思想,迈步向前。 2004年,我被外研社聘请为教材培训专家,因而获得了去全国各地作讲座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有机会听到了一些专家的演讲。陈琳教授作讲座时条理清晰,能讲一口纯正的英国皇家英语。令人感动的是,虽已年过八旬,他总是坚持“three ups”——stand up, speak up, shut up。Simon Greenall先生是一位国际知名英语教学专家,培训期间,我经常向他请教关于英语教学的问题。 参加《英语》 (新标准)教材的编写给我带来了不少压力,然而也给我注入了前进的动力,给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现在,我在教学中感到游刃有余。在科研方面,我也不断学习、反思、优化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这些年来,我撰写的英语教学方面的文章分别在《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我也经常受到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学会等单位的邀请,去各地进行教师培训和讲座。我的进步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也得到了各种荣誉。 如今,《英语》 (新标准)“一条龙”系列教材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已经超过十个年头。然而,与专家们及外研社的编辑们一起工作的情景却还历历在目,讨论问题的声音时常在耳边响起。这段经历是我生命历程中的华彩乐章。我要感谢外研社给了我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还要感谢恩师陈琳教授、张连仲教授,我的良师薛中梁老师,是他们的提携、指点、激励,使我不断进步。 文/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钱建源 (本文获“我与‘新标准’的故事”征文大赛教师组二等奖)《英语》 (新标准) 是师生的营养源泉 从2004年以来,《英语》 (新标准)一直陪伴着我。在既要注重课标要求的素质教育、又要保证高考高升学率的“双标”要求下,我在《英语》 (新标准)里找到了可以交叉进行、同时推进的契合点;在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英语》 (新标准) 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人格形成和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在使用《英语》 (新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作为“依纲据本”中无可替代的“本”的作用,将它当作最好的资源和材料进行研究和利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达到增加其知识、提升其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从帮助学生了解基础概念入手,挖掘教材必修部分中最简洁、明确的概念表述。学生对于基础概念的认识和领悟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语言应用中对于词汇和语法使用的准确度。此外,我还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的好词好句,将背诵和应用结合起来。背诵教材中的段落是我的学生在模块学习中的基本任务之一。书本上的知识要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最关键的任务之一是背诵。《英语》 (新标准)既然承载了课标的语言学习功能,考纲考点的考查功能也会在教材中得到体现。教材中知识点呈现的语境,句式结构所表达的经典句子,句群所传达的小段落信息,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反复琢磨、深层理解并要加以背诵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从教材必修1到顺序选修8中的语篇,我都要求学生背诵全文或者部分段落。经过三年间七、八十篇文章的背诵积累,我的学生对于教材有了连贯、清晰的理解,对于相同话题的文章能归类联系,分话题使用,英语语感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我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习评估的资源材料也来自于《英语》 (新标准)的系列资源。我经常利用《英语》 (新标准)的教师用书,尝试通过新的评价方式巩固学生的模块知识。 其次,我充分领会“知识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的原则,通过《英语》 (新标准)从必修到顺序选修部分的知识宽度的逐步拓展,扩展学生的知识,达到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终极目标。 在10个学段(必修1-顺序选修10)的课时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利用教材活化语言知识、迁移语言知识,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面对各种语言应用的环境,正确使用语言。 第三,我利用《英语》 (新标准)所选材料的德育功能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适时的人格教育和情感引导。我经常利用学生喜爱体育明星、喜欢谈论自己喜爱的球星的特点为切入点,引入语篇,引导学生将语篇中的信息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英语》 (新标准)必修和选修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的不同侧重点,差异化处理学生对于语言把握的目标层次。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含的文化精髓和人物性格的深层意义,我会利用一些摘自英语原著的语篇,为拓展学生的语言应用和对其进行文化渗透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我利用顺序选修10 Module 1 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场景,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的Elizabeth和Darcy,要求学生体会台词语言和角色的表现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于地道英语表达的理解。 综上所述,《英语》 (新标准)在师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汲取营养的“一日三餐”。然而,作为一个渴望成长、渴望成为名家的教师,我知道,优秀的英语教师永远是最生动、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教材”。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各方面素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目前,我对《英语》 (新标准)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要在课文的背景拓展、课标词汇的教学、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方面再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使用《英语》 (新标准)。 文/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 王冬云 (本文获得“我与‘新标准’的故事”征文大赛教师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