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
高瞻远瞩
全面提升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程晓堂专访
记者: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院长,您目前主要的工作领域和工作重心有哪些方面?
程晓堂:近几年我院的重点工作是提高学术声誉和教学科研水平,打造实力强大的学术团队,全面提升我校外语学科在全国学界的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
我院在仔细评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后,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第一,加强学科建设。主要是打造我院在外语研究领域的鲜明特色和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第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我院近年来邀请过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邀请数量相比以往有大幅度增加。同时我院还举办过大量全国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第三,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我院鼓励各领域学术带头人来我院交流;同时,我们还和国内重点高校相关学科群建立了良好关系。
此外,我院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各种渠道引进学术骨干;同时加强学院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记者:作为具有深厚底蕴的北师大外文学院的院长,您倡导学院在教学理念和宗旨、院系发展方向方面对学院传统有哪些传承,在此基础上,又有哪些创新?
程晓堂: 我院从最初的英语部,经过多次院名更迭发展至现在的外国语言文学院,从名称的变更就可以看出我院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设和发展重点。我院首先注重对于传统的传承,始终坚持具有人文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发展方向。但是我院也有始终不变的建设重点,那便是外语教育。我院始终坚持以语言学和文学为核心,在此基础上突出外语教育、教师教育、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
记者:学院的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建设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国际合作,紧跟国际前沿;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办学水平”。对于以上四个方面,您如何定位它们在学院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程晓堂: 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的基础。外语学科包括外国语言文学的很多具体学科方向,但不同学校发展的侧重点不完全一样。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科学研究则为学科建设服务。其主要对象是教师,主要功能是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服务。
记者:在“十二五”期间,外语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外语学科。您认为这个目标目前实现到什么程度了?
程晓堂: “国内领先”是指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的水平以及外语学科的排名位于国内前列。“国际知名”便是指我院能够在国际上拥有广泛影响,国外同行也对我院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水平有所了解。影响的产生有赖于院校科研实力的增强。
目前我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尚属有限。对于最近公布的有关我校语言学水平位于世界第51位的排名,首先我要说明此处的语言学不仅包括外国语言学,还包括中国语言学。我校的中文语言学历史悠久,在国内拥有广泛影响。其次,排名中所指的语言学科还涉及心理、认知等不同的学科方面。
记者:目前,北师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已成为国内同类学科中研究方向比较齐全的学科点之一。未来的五年或者十年中,您如何规划学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程晓堂: 外国语言文学包括很多学科方向,我校并未全部开设;从语种角度来说,我院开设了英语、日语和俄语这三个专业。我院并不以多方向取胜,而是坚持以语言学、文学、翻译、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育为核心,均衡发展,突出重点。目前我院正在考虑开设更多语种。我校是一所师范院校,在同样开设外语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院校、理工院校、财经类院校中既有特色,也倍受挑战。师范院校外语学科的特点之一是,既要使学生学好外语,还要使他们学习如何教外语。这也是我院可以为其他师范院校提供经验的地方。
新的百年,我们深知任重道远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党委书记林洪专访
记者:作为北师大外文学院党委书记,您目前主要的工作领域有哪些方面?
林洪:我的主要工作是将学院党的工作与学院发展这一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首先,是坚持学院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与院长一起把握学院工作的脉搏,通过党政联席会“研究、讨论和决定学院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重要问题的决策”,特别是坚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的制度。大致包括:(1)抓好学院的发展目标,负责主持制定学院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985三期工作任务书等;(2)抓好全院大会制度的建设与落实;(3)抓好各个支部学期组织生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特别是力求支部生活与本部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结合;(4)支持学院的学生工作;(5)参与学院教学、科研等其他具体工作;(6)支持学院工会的工作;(7)关注离退休教师的工作;(8)关注校友工作,增强学院的凝聚力,为学院的发展争取不同层面的资源与支持。
记者:作为今年外语学科创建100年和外文学院1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主要策划和负责人,想请您介绍一下以此次庆祝活动为契机,学院想向业界传达怎样的声音和展现怎样的面貌?
林洪: 学院组织纪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追溯历史、展望未来。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外语学科能有100年历史的不是很多。我们确实需要很好地回顾一下100年的历程,更好地树立前进的信心,更好地确立发展的方向。我们本着“精简”、“常态”的原则,把今年所有的学术活动、包括985规划中的一些学术活动均纳入100周年纪念活动中来。同时,我们借100周年纪念,通过师生及校友的反复讨论和多次投票,确定了学院的院训,即“博学中西,厚德世范”;完善了学院文化墙的建设,制作了学科百年建设的画册和视频。在10月20日我院将举办一场纪念大会。我们希望向学界进一步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科的渊源,特别是与各个高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向学界的同行们表示感谢,并展示我们面向下一个100年的基础和愿景。
记者:在北师大外文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可谓群贤辈出,学院如何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这些优秀专家、教师和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作用?
林洪: 在整理学科100年的发展进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很多当年的教师、毕业生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院的发展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校友的角度说,我们的学科走出过两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走出过共和国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走出过早期的中共党员,走出过当年地下党总支三位委员中的两位,有在延安为毛泽东、朱德与史沫特莱的交流做翻译工作的,还走出过众多特级教师,当然还有更多在各行各业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们。他们的经历,是我们师生的精神食粮。
记者:您曾经提到:纵观北师大外语学科的100年,发展得比较顺利的若干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跨文化各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的时期。您认为北师大外语学科的跨文化发展呈现出了怎样的新的特点?努力的方向在何方?
林洪: 外文学院的10年也是学科发展比较成功的10年。这十年里,我们注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海内外不同院校的毕业生、教师;同时积极支持本院教师在海内外、境内外攻读博士学位,增强了学科发展的动力;积极采取措施,支持老师们参与教改和科研项目,有效地提升了竞争力,目前学科排名靠前(因版本不同,位次有所不同)。面对新的百年,我们也深知任重道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好自己的学科,真正从跨文化的视野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是关键。要想发展好自己,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拥有学科胸怀和人文情怀。我们学科名师高徒的成功经历很好地为我们做了诠释。这也是我们此次纪念学科创建100周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