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上文化对英语教、学必要性的种种考量,我在这次教学中对英美文化讲座进行了认真的备课,讲授内容涵盖了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涉及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阶段,同时也着重强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如何防止中式英文表达的产生,英美文化的风俗、体制,英语谚语中的文化等方面。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指出东西文化背景差异的根源。中国由于受儒释道文化传统的影响,国人有着自己的传统思维模式,比如说中国人比较合群、恭顺、谦和,思想上注重和谐,同意多于反驳,接受多于质疑,强调天人合一,人人和气。而西方由于受古希腊文化、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比较注重探索、征服、客观分析。他们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且拥有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由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出发可以衍生出很多谚语和词语,如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命运自己设计),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limitation(自我制约)、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conquest(自我战胜)、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reliance(自我依靠)、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self-salesmanship(自我宣传)等等。就最简单常见的而言,中国人日常见面经常会问“你吃了吗?”,但在英文中却不能说“Have you eaten?”,原因便在于中国是以河流为中心的农业宗法制国家,春种秋收,粮食问题、吃饭问题在我们的传统意识和下意识中是占据核心地位的,所以由此还派生出注重集体协作劳动的集体主义文化以及服从领导的习惯;而以地中海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却不同,他们崇尚交流、冒险、自我,从而会注重隐私和个性,不会有这样的问候方法。
再比如,讲到颜色词语的文化意义时,我选用了下面一小段话: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一开始,不少老师都一头雾水,不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之后大家才知道:white是“忠实可靠”;green是“病色”;blue是“沮丧、悲伤”;in a brown study是一个词组,意思是“沉思”;in the pink也是一个词组,是一个幽默语,意为“身体很棒”。所以,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