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学术教研

2012北京外国语大学“歆语工程”项目授课感言

作者:北外英语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赵冬
Aa
  • -   
  •    +
“歆语工程”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一项教育支持计划。该计划的推广实施充分调动并有效整合了全国一流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师资培训、支教帮扶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英语教育相对欠发达地区转变英语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歆语工程”是2006年正式启动的,这个能与广大中小学英语老师进行交流的平台虽已经历了六载辉煌,但它的教学团队依然富于青春的朝气和饱满的热情,正在将最美妙、最准确的英语语言传送到每个需要它的地方。

今年夏天是我第二次参与“歆语工程”延安项目的培训,再度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喜悦,同时也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这次我主要负责讲授英美文化和写作课,因此我想主要就英美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学来谈一下自己的些许感悟。

一般来讲,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英语的工具性、实践性、交际性以及实用性。因此,英语交际技能的教学在当今英语教学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西方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语言深受文化的影响,也体现着文化的精髓,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很难理解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也很难恰当、有效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源。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精神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教师如果只顾片面抓语法、句型等的教学,而不能让学生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语言所依赖的文化,有时不但达不到让其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还可能会产生反作用。

在中小学乃至一些大学的英语课堂上,由于教师大多课时量比较大,教学任务比较重,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限于自己的教育背景等制约因素,在讲解课文时还不能最大限度地对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另一方面,在很多学生来看,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对各类考试,其对文凭和诸多英语等级证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文化背景学习的重视程度,这种学习态度也决定了英语课堂上不能充分浸入英语文化及背景知识。我一直认为,由于语言文化的相互关联性,要想真正精通一种语言远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学习者不但掌握基本语法、单词及句型,还要通过语言来学习、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化来更好地学习语言。引入西方文化知识,合理将其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对于语言的理解把握、语言环境的正确分析,以及语言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基于以上文化对英语教、学必要性的种种考量,我在这次教学中对英美文化讲座进行了认真的备课,讲授内容涵盖了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涉及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阶段,同时也着重强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如何防止中式英文表达的产生,英美文化的风俗、体制,英语谚语中的文化等方面。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指出东西文化背景差异的根源。中国由于受儒释道文化传统的影响,国人有着自己的传统思维模式,比如说中国人比较合群、恭顺、谦和,思想上注重和谐,同意多于反驳,接受多于质疑,强调天人合一,人人和气。而西方由于受古希腊文化、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比较注重探索、征服、客观分析。他们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且拥有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由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出发可以衍生出很多谚语和词语,如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命运自己设计),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limitation(自我制约)、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conquest(自我战胜)、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reliance(自我依靠)、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self-salesmanship(自我宣传)等等。就最简单常见的而言,中国人日常见面经常会问“你吃了吗?”,但在英文中却不能说“Have you eaten?”,原因便在于中国是以河流为中心的农业宗法制国家,春种秋收,粮食问题、吃饭问题在我们的传统意识和下意识中是占据核心地位的,所以由此还派生出注重集体协作劳动的集体主义文化以及服从领导的习惯;而以地中海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却不同,他们崇尚交流、冒险、自我,从而会注重隐私和个性,不会有这样的问候方法。

再比如,讲到颜色词语的文化意义时,我选用了下面一小段话: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一开始,不少老师都一头雾水,不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之后大家才知道:white是“忠实可靠”;green是“病色”;blue是“沮丧、悲伤”;in a brown study是一个词组,意思是“沉思”;in the pink也是一个词组,是一个幽默语,意为“身体很棒”。所以,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于是教师们了解到,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与母语进行对比,会使学生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地道语言的意识。大家经过讨论后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有趣味的西方故事、文学典故、《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等等。通过这些故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英美文化,从而增强学习动力、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比较分析来认真学习和掌握英语跨文化交流技能。所以,通过这样分析词语的文化内涵,大家都觉得有所收获。

这次延安之行,与中学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学习,我感触颇深。所有教师都渴望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具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我们讲课过程中他们都听得非常认真,笔记也记得非常详细,课后还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口语、发音等问题,他们对英语技能和知识的渴求让我们非常感动。虽然在短短两三周时间内要真正提高学员们的英语专业水平和基本功相当困难,但我们这些参加支教的培训师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我在北外英语学院从教已经十余年,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也有着不解之缘。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本科毕业后在我的家乡从事过一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工作,所以对此工作深有感触,对中学英语教师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辛与快乐。中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从语音、语调、语法等方面多下功夫,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对文化的渴求,让学生变“要我学英文”为“我要学英文”,保证语言的准确性,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不但提高英语水平和考试成绩,而且在文化综合素质上有所进步。可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同我们教师的努力敬业以及自身英语和相关文化知识的提升分不开的。

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奉献社会、回馈社会的光荣使命,支援地区英语教学的师资培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升语言技能,同时提高英美文化、文学等人文社科素养,从而使他们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输送到国内外各大高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充分体现了歆语工程组织者的战略眼光。北外英语学院张秐教授曾说:爱教学,方能钻研方法,有能力传道授业解惑;爱学生,方能勤勉克己,无私奉献;爱英语,方能品味语言之美并将之传达于学生。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