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致经典

打造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才

作者:王晓珊
Aa
  • -   
  •    +
引进国际课程、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已成为国际课程项目的主要优势,但调研却显示,绝大多数正在接受国际教育的中国高中生并非仅仅学习国外课程,他们同时也在学习中国高中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

国际课程种类繁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学校引进的国际课程主要包括英国高中课程A-Level课程、美国大学预科课程AP课程、国际文凭组织设计的IBDP课程、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与美国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AES)共同研发的针对中国学生的PGA高中国际课程,以及美国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AES)专为英语非母语的学生研发的大学预科课程GAC等。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开设国际课程项目的学校都引进了以上一种或两种课程。此外,还有部分学校引进了其他课程和国外考试辅导类课程,如雅思、托福、SAT等。

通过分析问卷记者发现,学校引进的“其他课程”主要是指国外的基础教育课程,例如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京35中等学校均引进了美国的高中课程。其中,北京二中的美国高中课程与其合作学校美国索斯兰中学的课程完全一致,北京四中的国外课程涵盖了美国高中10到12年级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广度和深度,北京35中则开设了美国高中的一些特色课程,如科学、数学、经济、类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及课题类课程。

调研中记者还发现,英语类课程(指与英语语言、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国际课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例如,45%的学校开设的英语类课程占所有课程的50%以上,39%的学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占所有课程的30%-50%,且英语类课程全部为全英文授课。在非英语类课程中,35%的学校为“全英文授课”,30%的学校表示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这表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帮助其了解异国风俗文化已成为国际课程项目的重要教学目标。调研中有关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方面的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在教材语言方面,74%的学校选择了“英文”,26%选择了“中英文双语”。不过,不同学校的教材来源有所不同。其中,63%的学校选择了“使用合作方提供的教材”,41%选择了“使用国外出版机构的教材”,33%选择了“使用国内出版机构的教材”。

在授课形式方面,远程教学正在受到开设国际课程项目的学校的青睐。调研显示,56%的学校采用了远程授课手段。在这些学校中,85%表示该授课手段所占比例为10%以下,15%表示该授课手段所占比例为10%-30%。杭州外国语学校即为进行远程授课的学校之一。据该校副校长夏谷鸣介绍,该校建构的国际远程选修课程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平台,学生将通过网络学习方式选修美国课程,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成本。“我校的远程教育才刚刚起步,但我相信这种教学方式会在未来被广泛运用。”夏谷鸣说。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重要目标

虽然各校开设国际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实现留学目标及体验国际教育,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各校普遍认为国际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据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介绍,A-Level课程体系与中国高中课程体系的最大区别首先在于课程设置的不同。“尽管十几年来我国稳步推行着高中课改,但是现在的高中课程仍以必修课为主,而A-Level课程全部是选修课程。开设选修课的优势在于,它一方面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让家长更早地规划孩子的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一味地用分数衡量自身,缺乏对自己能力和兴趣的思考,以至于他们在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后仍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而A-Level课程恰好能让学生提前对自身进行深刻思考。随选修课产生的走班制也会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广泛。”夏谷鸣说。“另外,A-Level课程最终只对学生的三门课进行考查,因此能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专注于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

上海市位育中学引入的国际课程为IBDP课程,该校国际部主任周刚向记者介绍说,学生一旦选择了IBDP课程,在未来三年中,除了在项目规定的六个学科组中各选择一门进行学习之外,还需要完成TOK(知识理论)和EE(拓展论文)方面的学习任务,150小时的CAS活动(创造、行动与服务)等核心课程的学习。TOK是一门必修的跨学科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判断与综合归纳能力,鼓励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质疑,防止其产生主观臆断和思想意识上的偏见,增强学生以理性基础进行分析和表达的能力。EE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课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独立调研,且能够完成4000字的文章。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按照自己的兴趣写作论文的机会,并使学生熟悉了独立研究的方法,提升了写作水平。CAS项目代表创造、行动与服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高艺术修养,进行坚持不懈的锻炼,关心他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当学生超越了自我,不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后,他们就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完整公民意识的人。“与国内高中课程相比,这些课程显然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更具优势。”周刚说。

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

接受调研的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分别有48%和22%表示“中国高中课程与国际课程授课时间各占一半”,另有30%的公立中学和39%的私立中学表示“以国际课程为主,国内课程为辅”。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参加国际课程项目的学生同时在学习中国高中课程。对此,多所学校的国际课程项目负责人表示,开设中国高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高中会考,从而获得中国的高中毕业证书。由于多数学生不准备参加国内高考,因此中国高中课程的难度通常比较小,不会给学生增加过多学习负担。

调研结果也证明,凡开设中国高中课程的学校基本都颁发中国高中毕业证书。52%的学校选择了“同时颁发国内和国外高中毕业证书”,34%的学校选择了“只颁发中国高中毕业证书”,14%的学校选择了“只颁发外国高中毕业证书”。

记者注意到,除了会考课程外,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课程也成为国际课程项目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采访中,多位负责人表示,正是由于许多参加国际课程项目的学生意在走出国门,将其培养成具有民族情怀和文化认同感的中国人显得尤为重要。记者在青岛牛津公学看到,学校专门设立了多门孔子文化课程;北京35中也开设了书法、国画、古筝、古琴、箜篌、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欣赏等课程。35中副校长王红军告诉记者,“我们认为教育存在着教育主权问题,尤其是公立学校更应认真思考究竟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我校对国际部的要求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我们开设的中国文化与艺术类的课程比本部还要丰富,学生可以在每个学期选修这些课程。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开设人文类的讲座,如《论语》赏析、古典诗词的鉴赏等。”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