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大家

韩素音: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使者

作者:21st
Aa
  • -   
  •    +
韩素音:英籍华裔女作家、医生伊丽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er)的笔名,原名周光瑚。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韩素音在瑞士小城洛桑逝世,享年96岁。

以流利的英文写作中国故事

韩素音自创作以来,一直以流利的英文写作中国故事,她的30多部作品几乎都与中国相依相恋。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素音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内,如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我的根在中国》——《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等,以及传记《周恩来的世纪》、《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1952年,她根据自己的恋爱经历创作的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1956年,好莱坞据此拍成的电影《生死恋》获三项奥斯卡奖。

韩素音跟新中国领导人交往密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多次接见过她并进行深谈,她被誉为是继史沫特莱、斯诺以后,第三位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的外籍作家。上世纪50年代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吁请,韩素音返回中国与老父亲重逢。她多次访问中国,会见和采访中国国家领导人,出版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专访和纪实作品;她到各地体察中国民情,向西方客观地介绍中国,在世界各地举行报告会,在西藏等一系列问题上秉持公正,维护中国人民的事业和统一。韩素音一生关注中国的发展,为了给中国培养更多青年人才,捐资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和普及英语奖。其中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我国翻译界最高奖项,被称作翻译界的“奥斯卡”。

摘自《梅州日报》

“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中国的领导人中,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韩素音关系最为密切,韩素音还曾担任过周总理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的“特使”,为中法建交做出特殊贡献。韩素音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1956年探亲回国,她曾回忆说:“那是1956年,我与周恩来谈了两个小时,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时至今日,想起他,想起当时我们会面的情景,我就感到无限哀伤,无比凄凉。听到他逝世的噩耗时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甚至超过了我父亲去世时我难过的心情。 ”

上世纪九十年代,韩素音为周恩来写了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这是她在1956年到1974年之间对周恩来进行11次长时间的采访基础上创作的。韩素音在其他许多公开场合与周恩来有过无数次的见面与寒暄。但为什么几十年后才创作这部传记?韩素音在“跋”中写道,在1980年代的中国,有一些年轻学者试图重新评价她撰写传记的功过。这显然是一种令她极为不安的“学术动态”。

韩素音为毛泽东立传是在1972年,在这本《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中,她记述了毛泽东从出生到1952年的历史,同样,她对毛泽东的评价也非常高。

摘自《韩素音:用一生讲述一个世纪的传奇》 《东方早报》

至少一亿中国人听过她的名字

1956年以后,韩素音和陆文星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那个年代,在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她最为国人熟知的,是她和周恩来总理的深厚友情。她曾是周总理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的“特使”。

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是目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大赛。每年获奖人员来自社会各界,比赛并非是从所有译文中选出最好的评为第一名,很多时候会出现第一名空缺的现象,因为评委组是按照严格的标准来筛选译文,没有最优秀的,第一名的位置就会空缺。

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会来中国一两次。自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她没能再回国,但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情况。

2008年8月29日,瑞士瓦莱州州政府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为作家韩素音举行了隆重的胸像揭幕仪式。瓦莱州教育和文化部长克洛德·罗科在韩素音胸像揭幕仪式上致词,他赞誉韩素音是“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主要入门”,说瓦莱州给韩素音以特殊荣誉,正是“强调书籍是构成与他人深度会合的机缘”。

九十多岁的韩素音曾写道:“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原因,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当年,正是这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激励我,鼓舞我撰写了这样一部书,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我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多年来一直介乎于两种文化之间。一方面,我始终为自己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认为,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自 《韩素音:华裔女作家96年传奇人生》 新华网

他们眼中的韩素音

我花费许多时间阅读韩素音的作品,在一小时之内了解的东西,比我在中国待一年所了解的东西还多。

—伯特兰·罗素

一如许多大作家,韩素音的本名周光瑚鲜为人知。她之所以要取这个笔名,是因为韩为汉的谐音,她是要尽自己微薄之力在世界上喊出中国之音。名标其志,数十年来,她不改初衷,身体力行,无愧于这一笔名。中国是韩素音根之所系,可谓“孤舟一系故园心”。

—金坚范

无可否认,韩素音的确是最好的英文作家之一,她的笔调清新、优雅,用词非常准确,经常你翻字典,会发现她用的词只有一个意思,这在英文写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卞晓春

这(韩素音的自传)里面除了回忆自己的生活以外,还有回溯先辈、观察当下、追踪时变。在很多时候,时代的进程、作者的生活、作品的写作是保持同步的。在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当中,韩素音是罕见地具有极强历史意识的一个,她自觉地用自己手中的笔跟踪时代的流向,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忠实的历史记录。

—孟军

韩素音的英文造诣在当代英美文坛堪称一流,其精美、清丽、雅洁的文笔早在西方评论界获得公认。《瑰宝》中时时出现的景物描写、抒情段落都是优美的诗篇,饱含深情与哲思。在当今世界,像她这样能用英文写作并能在西方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人寥寥无几。

—媒体评论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