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外语出版

《美国战争小说史论》 : 美国战争小说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刘庆松
Aa
  • -   
  •    +
自古至今,战争就是血与火的场面,就是对生命的屠戮和环境的蹂躏。人们在不断的反战浪潮中又目睹着战争不断的发生——到底该如何解释这一悖论呢?也许战争小说是理解这一悖论的最好工具。李公昭教授的《美国战争小说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对美国战争小说史进行了全新诠释。

该书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从中国视角研究并撰写的美国战争小说编年史,被收入2011年度“国家优秀哲学与社会科学文库”。

李公昭教授按美国战争史的历程以及战争小说的源流,将美国战争小说史分为独立战争小说、内战小说、一战小说、二战小说、朝鲜战争小说、越南战争小说六个部分,并旁及到其他时期的作品。他广泛考察了与这六个时期相关的八十多位美国战争小说家及其作品,其中的大多数著作国内并无译作,也没有研究成果可资借鉴,只有靠研读原著以及异国的评论,工作量之巨大难以想象。通过阅读该书,读者便会了解美国主流战争小说的渊源、发展、性质、特征,以及美国战争小说所表现的战争与文学、政治、宗教、经济、社会、媒体等的渊源、影响与互动关系。该书也像一部战争百科全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与战争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如宗教战争、殖民战争,以及战争小说与军事小说的区分,等等。

李公昭教授敏锐地总结出美国战争小说的三部曲式发展模式——“幻想、质疑、反战”。这一模式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涵盖了从独立战争到越南战争,甚至到以后的战争小说表述。人们的一个误解也得到了澄清,即主流美国战争小说的反战倾向并非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是源于克莱恩、比尔斯、德福莱斯特等关于美国内战的反战书写。

真正经典的战争小说大多对战争持消极或批判态度,而那些歌功颂德的作品由于其对血腥场景的漠视,对亡魂同情的缺失,总是很快被人们遗忘。作者的良知提醒反战作家,不能因为权势者的胁迫而做噤声的寒蝉,而相对宽松的文化制度也使得战争内幕和真相屡屡大白于天下,并在作品中受到批评和谴责。

战争小说中许多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某些真实的情节却更令人恐惧和惊悚。在《五号屠场》里,冯尼格特描述了二战中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英美联军轰炸不设防的非军事化城市德累斯顿,造成大约13万平民死亡。作者当时作为一个俘虏就在现场,侥幸躲过一劫,但亲眼目睹己方的战机用燃烧弹等武器将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炸成废墟,烧为焦土。

《史论》对殖民地时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史著和小说的分析尤具有开拓意义。因为这几个时期或因为时代久远,资料匮乏而不易研究;或因为时间太近,歧见纷呈,尚无定论而难以做出判断。李教授准确地把握住了各个时期作品所呈现的主要问题,提炼出各具时代特色的作品主旋律。在《史论》的结语部分,针对当前的美国海湾战争与阿富汗战争文学,李教授也觉察到似曾相识的一幕——权力集团利用911事件在美国国内制造反恐妄想,迷惑大众思想与言论,从而使那些美化战争的小说一再被捧红,而批评战争的作品则被冷落。但美国主流战争小说的反战传统源远流长,并不会轻易被遏抑,反战小说也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同。

李教授是从部队走出的资深学者,对于战争和军事有着深刻的理解。李教授最初是研究浪漫主义文学的,其激情流畅的行文也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