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专题

“势与道”中国招考制度改革与基础教育转型

作者:21st
Aa
  • -   
  •    +
嘉宾讨论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教育模式转型

夏谷鸣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学术型"和"技能型"是这次高考改革中提出的两个名词,但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事实上也存在这个现象。比如,学生参加中考后,部分进入职高学习,部分进入普高学习,进入职高的学生是日后的“技能型”人才,进入普高的学生便是日后的“学术型”人才。而高中教育结束后,学生选择的院校也分“学术型"和"技能型",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能型”人才,大学专科和本科院校便是“学术性”人才的摇篮。中国当下的中学教育模式,还有很多做法有待商榷。首先,普通高中应该适当关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第二,据我了解,在国家层面已经产生了将一些高等学校转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构想,但落实起来尚需时日;第三,如何让家长和学生能接受这两种形式也是高考改革下中学教育模式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关于外语“一年多考”这个政策,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该正确理解,英语科目的重要意义不会因为选拔方式的更迭而发生改变,相反其地位会变得更加重要。但“一年多考”政策的确会为学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会为校方组织考试增加负担,因为中国的高考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事情,其深远影响不容小觑。

姜明 山东济南一中副校长

尽管各高校都在向综合型大学的方向发展,但以往高校均倾向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现在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也开始培养“技能型”人才。至于“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分流话题,我觉得首先应该转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其次这类院校要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再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优势,从而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一些中学在分班时并未按照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分班,但是教师们主动采取了英语学科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将英语课分成ABC三个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这种方式对提升英语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一年多考对中学教学的影响,我认为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首先必须要有基层的调研和顶层的设计,这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一年多考还是一年两考,我认为都应该将基层调研和顶层设计结合在一起,并出台相应的政策。谈及改革对教学的影响,我认为英语教学离不开高考,考试左右着我们的教学。当下实行招考分离颇具难度,实际上,我们的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经十年,仍收效甚微。我觉得借鉴西方的做法需要与中国具体的教育现状相结合。

张友力 福建晋江一中副校长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在实践经验方面,部分中国本科毕业生相比那些提前到工厂参加工作的初中毕业生都会略有欠缺,其根本原因在于普高毕业生的心理预期比“技能型”人才会略高一些。我认为中学教育转型需要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参照985、211的本科院校来建设,比如可以在高职院校设立博士、硕士点,提高“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的认可度。

关于英语科目“一年多考”政策,我认为这是国家增加了对英语科目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英语选拔的公平性。但实施起来对学校、教师、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给学生增加压力。另外,“一年多考”不仅仅是一项制度的革新,它关乎整个教学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中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内容、课时还有教学管理等问题都带来新的要求,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所以广大教育同仁不必将高考改革下的英语科目教学理解为英语考试退出高考,认为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值得怀疑。事实上国家正是更加重视英语科目建设,才会通过新的政策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毛广文 河南开封高级中学副校长

国家现在非常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认为我们可以把现在的高职高专提升一个档次,使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够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外语“一年多考”这个模式提出以后对高中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我认为要让高考对外语教学有更好的指引作用,在这方面还要进行基础调研、顶层设计,各项工作都成熟后再稳步推进。我建议学生参加高考的时间应该还是在高三,外语一年考两次,取最好的一次成绩。另外,改革后外语考试到底由谁来组织?成绩出来以后如何应用?这也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并且及早将这些信息公布,成功的改革举措将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关于招考分离,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趋势,但具体实施细节尚需推敲。这方面的基础调研、顶层设计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它的保障制度。真正实现招考分离之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就不存在了,届时我们中学校长和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规划,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王广发 北京王府学校董事长、校长

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较强的领导能力,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备在重要跨国企业工作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国家转型、产业结构转型、人才转型、教育转型等方式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形势、跟上国际步伐,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培养学生。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新的教学方法必须突破,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必须突破,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创新。只有教师与校长真正转型才能实现学生的转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引进一个课程、引进一个考试、引进一个外教就能实现的事情。要想实现教学体制上的完全突破,就要加大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控力、自理力、自信力,观察事物的创新力、分析事物的创造力、科学研究的影响力以及动手动脑的自觉力,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

赵勇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实践者,身上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责任,如何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这个社会的大门,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想如何衡量国际化人才,会说外语、会使用计算机等只是外显的东西,其核心要义还在于价值观。我们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多元价值观并行的社会,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包容和理解,要能够接受多元的价值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朝着国际化迈进,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面对的最大压力是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需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上好学校,这是我们改革最难的地方。而我们要想改变中国这种基础教育的现状,就要学习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思路、方法,向一些姐妹学校学习一些课程设置,学习其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实现教育国际化。

戴璟 加拿大布鲁克林学院亚洲区总代表

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备国际化视野,要对优质的国际资源具备敏锐的嗅觉与洞察力;其次要学好英语。英语作为接触人类文明最有效的途径,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国际化人才还需通晓国际化规则,要接受世界各国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对世界各地的文化要充分尊重、尽量包容,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目前国内教育资源的引进主要有几种方式:一种是最基本的有国际间文化交流,让学生通过参加国外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来体验国外的生活;另一种是国内外的学校开展教师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国际班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这些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培养孩子国际化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留学时间选择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各位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语言能力来衡量。当下中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独身在外会具有一定的风险,另外英语交流能力对于国外学习与生活也至关重要。所以建议家长在送孩子出国前要优先培养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

陈佐东 佳音英语黑龙江事业机构董事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该是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真正的国际化一定是建立在本土化基础之上的,应该以本土化即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为原点,以具体技能为半径来画圆,由此衍生出的人才叫做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国际化人才依然是“人才”,他需要像专业人才那样掌握某一领域充分的专业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且国际化人才的专业技能需要放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来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他的专业技能必须更加出众。

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内教育资源的衔接与融合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英语能力非常重要,它是接触世界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途径。社会上的英语教育机构在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私立学校作为学生出国学习路径之一,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也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国际化人才。

唐振华ETS TOEFL Junior中国管理中心运营总监

国际化人才,一要具备国际通用语言即英语的交流沟通能力;二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对登上国际舞台有强烈的憧憬与渴望;三必须是本土人才,对民族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四要怀有一颗包容心,全面了解中西文化;五要具备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知识;六要了解本国的发展战略,即使在异国他乡也心系祖国并甘愿为之奋斗。

目前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内教育资源的衔接与融合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纯粹意义上开办的中国国际学校来实现;第二是借助国内本身具有良好办学传统的公立学校所具有的大量优质国际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中国打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完成升学目标。公立学校的教育实现国际化最大好处之一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计算能力、基本知识等很多方面比西方教育具备一定的优势;第三个是通过海外的教育机构和交流合作项目,让孩子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等方式实现出国的目标;第四就是借助国外当地颇具有影响力的私人教育机构获得国际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与互补

曾庆锴 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总经理

在线教育作为一项新兴事物正在慢慢崛起。我个人认为“在线学习”能够将这个新兴事物陈述得更清楚。无论线下学习还是线上学习,其核心要义都是“学习”二字,而动作的主体都是学习者本身,所以“在线”只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一个成功的在线项目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方法,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较之传统教育都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希望能够推动线上和线下教育共同发展,使两种方式相互促进、融合互补,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韦晓亮 智课网CEO

教育行业是最跨学科也是最多元化的,在线教育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它的本质,我们要的是效果而不是方式,我不认为线上线下存在优劣性的对比。在线教育可以实现“教”,但实现“育”就有一定难度。我认为只有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机构才会有真正的张力。因此,线上或线下教育最重要的是效果,即建立优质的闭环学习服务系统。

“学习”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学”,即完成知识的获取;另外一个是“习”,即知识获取之后的内化,这就是学习的反馈,有反馈的系统就是闭环调节系统。在完成学习闭环方面,在线教育相对线下教育具备一定的优势:一是资源高度聚集,二是数据挖掘的使用。比如,学生在线上学习时,我们能够记录学生在哪里暂停过,在哪里回播过,我们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对他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他在每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效率;第三是在线教育可以让老师真正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老师不再需要不断地重复知识,而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

阙登峰 决胜网董事长

在信息化社会,教育不再是一个行业的事情,它是众多行业群策群力的产物,当下互联网行业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就是教育行业的新突破。关于未来学校的发展,我认为互联网提高了教育行业的效率,明晰了国际化进程中教育行业需要改进的方向,未来学校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互补方面一定会逐步完善。

在线教育和在线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线教育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第一种是垂直领域模式,典型的公司比如百度;第二种是提供内容,著名案例是新东方公司的内容提供教育;第三种是提供工具,比如YY教育。教育是双轮驱动的过程,一个在于结果、一个在于体验,其终极目标是大幅改进结果或改进用户体验。

林桢 北京快乐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我们的目标是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会让“学习”这件事情变得简单、高效。互联网本身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相比传统教育模式会带来很多便利,比如查看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分析学习重点难点、为不同阶段不同资质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等,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广大教师从体力劳动者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得以将时间与精力放在教学本身上。

另一方面,在线教育学习过程中如何拿到用户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提升产品自身的实力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是长期见效的产品,用户是否会持久地继续选择一款产品最终还是取决于该产品的竞争力,所以我认为广大在线教育机构需要将提升自身产品实力作为最工作的核心;第二,要处理好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地依靠数据。中国的传统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与相对完备的体系,我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既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工具进行教学又能始终不忘教学工作本身,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正确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

夏谷鸣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当下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对传统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而线上与线下教育如何真正实现融合与互补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传统学校一定会发生变化,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肯定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线是硬件、教育是软件,随着网络技术的推进,我们的教育工具将不再是一支粉笔、一个黑板,而一定是利用网络。由于具备了网络速度、网络资源等众多优势,在线教育可以解决一些线下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利用好的学校资源通过在线的形式让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学习。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美国有一所优质中学,该学校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得很好,为教学过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有两所“学校”,一所是实体,一所是虚拟。美国的一个州政府曾对这个学校投入很大,允许它面向整个州招生,但招生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根据实际需要该校就又建立了一所虚拟学校,即网络学校,该州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这所学校的课程,这个虚拟学校的教学楼里都具有与真实教室一模一样的小教室,教室里面摆放着教具,老师面对电视进行视频教学,并与学生随时进行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他们在虚拟空间中呈现了实体角色并完全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

但与此同时,在线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硬件方面看,在线教育模式受网速、电力等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要把“教育”变成“学习”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习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线课堂又违背了我们的课程改革推行的教学理念,比如课堂互动、师生问答等。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