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个性化教育”推动学习革命 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个性化 从技术到内核
本文作者: 李倩
3月2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主办,三好网承办的“2016互联网+个性化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数百位公立中学校长、教育界和科技圈大佬、互联网专家参会,盛况空前。论坛围绕“个性化教育”展开,对互联网技术、个性化学习、未来机遇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引发了参会校长们的思考。 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广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个性化教育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历来备受关注。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表示,教育最大的遗憾是数据的浪费,“互联网+”并不仅是加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提供按需索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成才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刘长铭:主动探究式学习是个性化教育的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通过丰富典型的案例,回顾了互联网技术近30年来对生活和教育的改变。他认为,互联网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组成方式、处理方式和呈现方式。例如曾在FLL机器人世锦赛中国公开赛及第十五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的北京四中初中FLL机器人小组。该小组由机器人特长学生和对机器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以选修课、活动课和竞赛训练课的形式开展多项活动,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辅导。学生完成了机器人结构搭建、程序编写、论文撰写和技术答辩等竞赛内容,然后经区级、市级选拔赛,获得两项全国赛的比赛资格。 刘长铭认为,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还有助于学习者采取专题探究式学习方式。专题并非偏科,而是高度综合的学习。一个专题往往涉及许多学科知识,甚至跨语言、艺术、人文、技术等多个学科或领域。在主动探究式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发现一个问题,为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他需要学习知识A和知识B。在学习知识A的时候,还发现问题涉及到A1、A2等知识……“这是典型的网上超文本阅读方式。沿着一个线索展开学习,线索涉及到的所有知识都与问题紧密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释放无限创造力。”刘长铭解释道。 在论坛上,他例举了北京四中学生曾做过的一个专题——设计一条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据介绍,在完成这个专题时,首先,学生需要确定这颗卫星的功能,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不同的轨道。然后,根据轨道的高低设计动力系统、发射点、发射过程以及建设发射基地。在完成专题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掌握了地理、地质、气侯、气象、物理、数学等各学科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据了解,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不少学校或教师将全面发展单纯地理解为均衡发展。实际上,学生个性发展也很重要,他往往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发展得更好。传统教育以知识的完整性为教学目标,构建单一学科,学生掌握相同的知识体系;而以问题为核心的主动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构建一种多学科、问题化的知识体系。不同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结构图,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精髓所在。 王殿军:个性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克服挫折和辛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从优秀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学校和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育个性化。他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天赋与潜力不同,对未来的追求不同,所以教育才应该有所改变,能够满足个性的需要。同时,在不同的个体里,还应该塑造一些共同的品质,如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品格和健康的体魄。 王校长根据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多年来在个性化教育方向的探索与思考,总结了发展个性教育的三大阶段。 一是发现个性。发现个性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职责。发现个性是培养个性的第一个环节,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应该认识学生的才能,要努力发现他们不同的禀赋、兴趣、爱好和潜力,尊重他们的选择。发现个性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充分、广泛地了解周边的世界,了解周边的人和事。 二是发展个性。当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特性之后,教师和家长需要引导学生。未来的世界是综合型人才竞争,需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同时又有个性发展。教师和家长需要尽可能地将孩子的这一兴趣培养、发展成为特长。进入社会后,学生甚至可以从事与这一专长相关的行业。出于对专长的喜爱,孩子会认为挫折和辛苦都容易被克服,会更具有创造力和坚韧性。 三是发展课程。丰富的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清华附中课程体系包含核心课程CAP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国际课程和综合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分为基础、拓展和研究三层,综合课程涉及的知识和方法至少涵盖两个学科。此外,综合课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目的在于用丰富的、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的现实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很有可能会发生转移。王校长分享了一个学生的真实案例。 2014年,这名学生就读于清华附中初中学段,他非常痴迷生物。当时,这名学生找了许多书籍来研究生物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研究基因方面知识时,这名学生发现,数学和统计学对于学习生物非常重要。因此他同时开始学习数学。后来,他发现自己对数学的喜欢程度远远超过生命科学,到高中阶段又转入学习数学,并用很短的时间学完了高中学段的所有数学课程。这时,他面临一个选择——是否参加奥数竞赛?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表示自己不想去争夺金牌,而只想好好研究数学,最终放弃了奥数竞赛。这一决定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如今,他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就读,他的论文水平已接近研究生水平。 景小霞:多元文化生态系统放飞学生个性 据北京万泉小学总书记、校长景小霞介绍,作为一所素质教育优质校,万泉小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为个性化教育带来便捷的服务。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学校的管理、课程、课堂和德育等多元文化生态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并且在探索中日益完善。 2015年12月,学校开展灯笼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全校3500多名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任性”玩。学生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环保材料,融入各学科的知识,制作出五花八门、特色各异的灯笼。新年时,学校、教室、楼道、操场到处悬挂着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环保灯笼,整个校园沉浸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喜庆的氛围中。 据了解,万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都围绕“灯韵”主题展开主题活动。语文课创编灯谜,锤炼语言文字表达;数学课研究挂灯笼的学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思品课趣说灯笼,游戏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孩子们做灯笼、玩灯笼、挂灯笼、说灯笼……生动、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主动性。 景小霞告诉记者,在这次活动中,学校通过互联网建立了三大平台。一是家校携手平台。构建家校合力的互动关系,进行家校讲座、线上讲解问题和线下进行个性化问题辅导。二是专业引领平台。学校邀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的传人王燕敏父女到校与学生交流,介绍传统灯笼制作的工艺还有内涵。此外,学校还邀请了创意专家王未迟进行讲座,面对面地进行技术交流和互联网沟通,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网络展示交流平台。“灯韵”活动的学习目标是记录学习过程、陪伴孩子成长、展示个性风采。学生们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与同学们分享。教师把班级的得意之作传到学校网络平台,与其他班级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学校门口的大屏幕每天滚动播放孩子们与家人一起制作灯笼的场景。 在这一专题实践活动中,学校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多元素的整合,互联网技术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拓展性、趣味性,让课程变得更具包容性,融合性。而学生不仅了解到“小小的灯笼”蕴含“大大的文化”,更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养与个性特长,可谓受益匪浅。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