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中国低龄留学: 一场揪心的“小别离” 离开此岸,彼岸的教育究竟有多好?

本文作者: 田文
人物:三个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中学生,在面对留学问题时遭遇了人生的巨大考验

朵朵

成绩:学习成绩在年级100名上下,中等生

性格:有个性、爱好写作

家庭:中产家庭;父母均是行业精英、接受过高等教育

出国理由:逃避升学压力

琴琴

成绩:学霸、优等生

性格:缺乏主见、轻微自卑

家庭:普通工薪家庭;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则是社区医院医生

出国理由:为了孩子出人头地、改变命运

小宇

成绩:学困生、在学校排名垫底

性格:有主见、顽皮、敢闯敢拼

家庭:富裕家庭;父母离异,母亲早逝,有一个年轻的继母

出国理由:缓解家庭纠纷,出国镀金,今后能继承家族事业

不久前,由黄磊、海清主演,围绕初中生留学问题展开叙事的电视剧《小别离》热播。《小别离》聚焦的是低龄留学热问题,展现了三个家庭、三个孩子在升学、留学和青春期三者交织的生活中的挣扎、欢笑与泪水。该电视剧用富有生活温度和情感力度的家庭故事,呼应现实诉求、直击观众心灵。

当下,教育问题是社会话题中的焦点,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寄托着千万学子的希冀。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现实境遇下,出国留学成为一部分家庭的选择。然而,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和西方教育观念有着诸多差异。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而言,出国这个重大决定的背后经过了无数次的纠结与计算。出国能否给学生带来更为光明的未来?西方教育是否真的完胜中国应试教育?这是家长、学生乃至社会必须审慎面对的问题。

教育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到2015年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已达404.21万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突破52万,同比2014年增长了14%,其中低龄留学生占一半以上。

据了解,中产阶级家长数量增多也是留学低龄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5年有出国留学意向高中生的父母职业为产业与服务业员工的比例跃居首位,超过了父母职业为管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比例。

实际上,到美国读中学,并不像国内普通家长想象的那样:没有学业压力,天天快乐生活。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单纯为了躲避国内的升学压力而远赴国外求学,并不可取。在美国读中学,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美国的日常考试甚至比中国的考试更多。

专家表示,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学业压力,而是让他们的未来多一个选择。学生回国后的发展问题更是留学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后留学”时代,家庭亲情关系的处理和孩子的升学、就业将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命题。

热评

《小别离》 作者鲁引弓


出现“留学潮”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包括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选拔模式带来的压力,也包括成长氛围能否培养孩子心灵从容、能力多样性等,还包括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少年成长阶段令人操心的细节……

如果将时间作为一个坐标,把历史中几次“留学潮”,即詹天佑时代、20世纪50年代留苏、80年代留学热和当下的“低龄就出发”放在一起考查,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相比之下,这次家长们在纠结中让尚未成年的孩子背井离乡、远赴重洋,好像更多了几分骨肉分离之苦和对未来的忐忑迷茫。在《小别离》中,每一张脸都在呈现最当下的痛点,每一个人都在茫然中寻找暖意。而在他们的上空,似乎一直萦绕着“回家”的旋律。

与所谓的出人头地等概念相比,这一代父母中的多数人在历经这二三十年的转型期后,更看重家里唯一的宝贝能多点快乐,有一个从容成长的青春期。因此,他们试图为孩子在当下已有的教育环境之外,提供更多选择。这个诉求很清晰,但路径很模糊。任何一种成长都有风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是在一种不断趋热的潮流中,人容易忽视自己的特质,被潮流挟卷,从而在某些角度上对自己缺少了一点理性观照。

那些小小少年在青春期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即被置于一个需要自控力、独立性的自由空间里,这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能否顺利过渡、适应,这与青少年个体不同的个性、懂事程度等有关。比如,他们除了需要尽快适应全然不同的校园文化之外,还往往需要适应住家、社会方面的文化冲突。无论如何,对于心理成长期的半大孩子来说,都是挑战和磨砺。经受住考验的那些懂事孩子,长大后可能特别有承担力,能扛责任,吃得了苦。即便如此,其心理上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自小远离祖国、家乡和家庭,可能会造成他今后与父母关系的疏远淡薄以及自我身份认定的困惑等。对于这其中的悖论,我们无法不动容。

这种成长的风险更需要我们思考:让众多普通家庭置身其中的热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他们“转身就走”?一个个身影对中国教育、成长环境的提问在哪里?我们能够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又在哪里?我认为,讨论这些内容,比单纯地讨论“到底要不要出国留学”,“什么孩子适合留学”的问题更有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杨洪涛

《小别离》从不同阶层、不同视角全方位观照中学生留学问题,戳中生活痛点、呼应社会关切。《小别离》不回避问题,不掩饰矛盾,不主观臆断,而是将青春期少年的成长以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更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仔细斟酌考量。创作者分别以成绩优异、中等和一般的三个少年角色来刻画不同学习程度的初中生,又选取了再婚家庭、和睦家庭和问题家庭来表现不同的家庭氛围,通过这种颇具典型意义的选材为观众提供观照自身的镜子,也为观众提供了关于中学生教育的多样思路。该剧把客观、典型、真实的现实主义气质贯穿始终。透过生活细节的捕捉,人物心理的描摹和矛盾冲突的制造,把三个家庭面对留学问题时的种种情态逐一呈现给观众。《小别离》用出国留学的短暂离别,讲述别离与相守的关系,亲情的可贵和伟大,以及血缘的神奇和凝聚力,提醒观众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拥有的一切。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

《小别离》暴露了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有钱没钱都不开心,大家都太着急了。焦虑是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导致。10年前,出国还是稀缺资源,大多数人是砸锅卖铁送一个孩子出国。而现在,很多人卖一套房产就可供孩子留学。为了出国,父母既可以送孩子就读国际学校,可以去重点中学的国际部、国际班,而且留学目的地国也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家长和学生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

目前,国内一些家庭的教育过程充斥着功利主义和短视行为。很多西方国家之所以值得我们学习,是把孩子的兴趣潜能与努力方向结合起来。中国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玻璃心。如何看待教育成功,如何认识并与自己的孩子相处,这将是当今家长最大的课题。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